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光伏企业能熬过双反吗?

2012.9.26

  相比几年前的风光无限,现在的光伏产业却是苦水连连。今年5月,美国发布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反补贴反倾销)初裁结果;9月6日,欧盟正式发出通知,将启动对华光伏太阳能产品反倾销调查,范围包括晶体硅光伏组件、电池片和硅片,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我国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纠纷。不久前,印度反倾销局也发布公告称,将对中国(包括台湾省)等国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一直被亏损、停产、产能过剩困扰的光伏企业,如今又该何去何从?

  双反带来致命打击

  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的反倾销税。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在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份额只有10%左右,不足以摧毁市场,但可怕的是一个市场信号,这可能是连锁反应的开端。

  让国内光伏企业忧心忡忡的就是欧盟,其占国内企业出口份额的6成以上。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采取反倾销措施,这对已经经营十分困难的中国企业将是致命打击。

  自从欧盟太阳能企业提起申诉以来,中国最大的四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股价剧烈下跌,跌幅在20%~46%不等。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分会常务副会长刘汉元表示,80%的光伏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不可能承受亏损倾销的压力,届时国内超过7成光伏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国内光伏大厂可行的预备方案只有向海外转移部分工厂,把产能放到海外去,不走关税的路子,但真正落实至少一年,商务部要批,企业要搬挪设备、调整人员,而'双反'带来的转订单效应却是立竿见影,有几家企业能熬过一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另据报道,已经有企业开始变卖设备,更有逐利资本闻风撤退。

  国内企业积极应对,欧洲企业也有抱怨

  对于欧洲的此次反倾销调查,国内各大光伏企业反应迅速。早在今年7月solarworld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诉请求、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国内的尚德、英利、阿特斯等企业就在官方微博上表示,要团结起来,积极应对。尚德电力官方微博直言:去年开始的美国"双反调查",树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如果大家群起而效仿,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这必然是一个双输的结局。

  在欧盟正式决定立案调查后,尚德公司执行董事长施正荣表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只会增加欧洲客户使用光伏的成本,对欧洲太阳能光伏市场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并最终延缓太阳能光伏应用的普及。

  对于这一结果,阿特斯表示非常遗憾和失望,认为这无疑会将中欧贸易关系和中欧光伏产业发展推到岌岌可危的境地。"光伏发电正处于向平价上网过渡的关键时期,中国光伏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大大促进了光伏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推动了欧盟等国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的目标与步伐。”阿特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表示,“我们有大量事实资料可以证明,中国光伏并不存在任何倾销行为,大量的数据和分析也显示,欧盟一旦对华光伏实施反倾销调查,绝对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

  尚德和阿特斯均表示,将积极配合欧盟相关调查,用事实来回击任何不实指控。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欧盟反倾销政策,中国光伏企业除了积极应诉之外,还应进行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从新产品上找到突破口。

  欧盟委员会坚持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调查,欧盟企业是否皆大欢喜?事实上,在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以来,忙着应对的不仅是中国企业,一些欧洲太阳能企业也开始发出抱怨之声。

  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上涨,对欧洲当地的太阳能装配企业而言,将意味着生意减少、就业更困难。意大利光伏组件分销商Coenergia 总裁日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采取反倾销措施,只是保护了在整个太阳能产业链上占很小部分的制造商,而产业链上其余的多数企业,都将受到损害。路透社也援引行业内企业的话说,“欧洲应该对中国进口表示欢迎”。

  政府积极磋商,国内市场需解决并网和洗牌两大难题

  多数企业认为,光有民间团结于事无补,要想在贸易战中占据话语权还需要政府出手。

  商务部已派出由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带领的代表团到德国、法国等地与各国相关负责人进行磋商。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代表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效。据他介绍,欧盟一些国家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对话措施来寻找对策。“这些积极的态度,为下一步双方在世贸组织规则下通过磋商解决问题建立了基础。我们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办法解决争端、化解摩擦。”沈丹阳说。

  另据报道,江苏等地政府正在酝酿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之前的政策也将进一步落实到位。江苏省一直被认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省份之一,电子及光伏等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据江苏省出口产品的前五位,其中光伏产品更是占据全国70%、世界50%的市场份额。江苏的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地方政府托底的风向标。

  但对于出台更多政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李宝山认为要理性看待,光伏困境不能简单理解为行业困境,应该放在整个宏观背景下去看。他对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的看法是基于不让更多企业破产,而不是更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为3.6吉瓦,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6倍以上。

  如何让《规划》真正发挥作用?有报道认为,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并网和洗牌。并网难的问题一直是羁绊光伏企业在国内拓展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 2009年,政府正式推出“金太阳示范工程”,但具体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并网许可审批是主要难点。不少企业在项目建设完成近两年来,一直未能获得并网许可、不能如期进行发电产生效益,始终处于“晒太阳”的状态。

  针对目前光伏企业严重亏损的现状,市场的普遍观点是因产能过剩导致的无序竞争所致。那么,依照常理,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就应该发挥作用。但现实中,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光伏产业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倒闭现象。这一问题的根源,恐怕与地方政府对产业的“过度扶持”有关。

  光伏产业在全国很多地方均被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享受了很多优惠政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过多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原本供不应求的市场因为在短时间内增加大量企业而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