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长春应化所的景遐斌课题组在血液替代品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6.12

近期长春应化所的景遐斌课题组在替代品研究中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均申请ZL并获得批准。

 

对于临床手术、抗灾和战场救护是不可缺少的医疗手段。近年来,血液需求量不断增高,而安全有效的血源却日益紧缺,靠人献血面临血源短缺、血型匹配难,低温储存,保存期短,运输不便,病毒污染等问题使输血安全受到威胁。开发出血液代用品成为了国际科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研究热点。

 

在第一项研究中,景遐斌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聚赖氨酸、聚苯丙氨酸的两嵌段共聚肽囊泡来包裹血红蛋白,试图将血红蛋白包裹在囊泡之中,以获得在整体结构上接近于人体的红血球。载体基本满足血液代用品必须具备的传递氧功能、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要求。

 

与传统的脂质体相比,生物降解聚合物还有着独特的优点。首先,聚合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在完成输氧任务后,降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最终可降解为对人体无害的水和CO2排出体外;其次,聚合物的结构容易控制,可以通过控制聚合物的结构来调控血红蛋白胶囊的小和聚集方式等;最后,聚合物在强度上也优于磷脂膜,所以在相同条件下聚合物膜材的用量要少于磷脂膜。所以该方法在血液代用品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解决血源短缺问题带来希望。

此外,近日景遐斌研究组再度与黄宇彬课题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自组装技术与高分子键合药的思想相结合,制备了一种可作为红血球代用品的键合血红蛋白的纳米颗粒。

 

从血液替代品概念的提出至今,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血液替代品,由以血红蛋白基的人造氧气载体的研究居多。然而,这类血液替代品的纳米颗粒普遍存在着粒径小,体内循环时间短,且很容易进入血管内皮间隙与血管松弛影响因子NO结合导致血管收缩,高血压,降低微循环水平下的血流和组织氧化等副作用。

 

黄宇彬研究员和景遐斌研究员提出的这种方法是以生物可降解的两亲性嵌段高分子为载体,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将血红蛋白分子与两亲性高分子的自组装体相结合。获得的血红蛋白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比例得到所想要的粒径,避免由于粒径小带来的各种缺陷;同时,化学键的连接也大大提高了血红蛋白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

 

该研究为当代血液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血液替代品的临床应用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