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人员赴越参加第21届“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

2018.10.12

  2018年9月23-28日,第21届 “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年会”在越南顺化召开。此次会议由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越南承天顺化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4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与会代表围绕着亚太地区的人类演化、石器工业、史前人类行为及古环境变迁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我所高星研究员、张颖奇研究员及博士生夏文婷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发表报告。

  印度—太平洋地区史前学会(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是为提升亚太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搭建的平台,至此成功举办了21次年会。此次大会共设50个分会场,安排报告100余场,议题涵盖广泛,有对亚洲古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变的探讨,亚洲手斧新发现对莫维斯线的影响,以及晚更新世时期人类在东南亚、东亚地区的迁徙扩散等。

  高星研究员先以“中国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工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题,系统介绍了近年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发现的勒瓦娄哇石器及石叶等具有西方石器技术特征的旧石器遗存,进而对中国境内多样的旧石器晚期石器工业进行了总结与阐释;而后又详细梳理了中国境内发现的手斧遗存,并就莫维斯线的去留进行了探讨。张颖奇研究员对广西崇左一线天洞穴遗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予以汇报,为研究早期现代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新资料。博士生夏文婷则代表王社江研究员介绍了秦岭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新进展,考古发现证明该地区的古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至120万年前,并持续至7~5万年前;而洛南盆地的发现表明阿舍利技术在秦岭地区的出现时间不早于25万年前,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为期5天的会议中,我所参会人员与各国学者就史前考古学、人类学及古环境学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积极互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目的。(供图稿:夏文婷)

图1 高星研究员做报告

图2 “致敬Robin W. Dennell:亚洲古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分会与会代表

图3 “70年后的莫维斯线”分会与会代表

图4 高星研究员回答提问

图5 会议开幕式现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