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吴晓青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3.15

总结过去 继往开来 全面推进“十二五”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吴晓青副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2011年2月22日)

同志们:

  春节刚过,我们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2011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进展,认真讨论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研究部署环境监测重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并强调加强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李克强副总理专程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视察,就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并要求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央领导同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周生贤部长在前不久结束的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对“十一五”期间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年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里,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努力做好“十二五”环境监测工作,重点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的进展

  “十一五”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的五年,也是环境监测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环保工作目标,以总量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为重点,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全国环境监测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一)全面完成各项环境监测任务,很好地满足了环境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是环境监测的根本任务。五年来,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按照“三个说清”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地表水、空气、酸沉降、沙尘天气影响、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城市噪声、生态等各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以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应急预警监测工作,每年获取上亿个监测数据,为环保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一是拓展了环境质量监测。“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覆盖各环境要素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地方环境监测网,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国家空气背景站、农村区域站、温室气体监测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等。环境监测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形成了由各类综合性报告、专项监测报告等组成的环境监测报告体系。

  国家环境监测网“十一五”期间的监测数据表明,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在2010年达到51.9%,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0.8%,比2005年降低6.6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在2010年为4.9毫克/升,比2005年降低31.9%,自2008年以来均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2010年,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6%,比2005年上升18.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6.4%,比2005年下降10.6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为73.5%,较2005年提高了30.3%;空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由2005年的0.057毫克/立方米和0.1毫克/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0.042毫克/立方米和0.088毫克/立方米,分别下降了26.3%和12%。环境监测数据逐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有力地印证了“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二是加强了污染源监测。“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染源监测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总量减排、污染源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从2007年开始,监测系统对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开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2009年开始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进行了有效性审核,组织开展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考核,编写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季报、年报,及时发布国控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情况,有效地促进了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目前,全国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已经达到76%。山东省将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和监测数据准确率与运行补助费挂钩,这促使全省的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和监测数据准确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三是做好了应急和专项监测。“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共参与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近千次,圆满完成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环境事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环境监测工作。2008年初,完成了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环境应急工作。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各相关省市监测部门千里驰援,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展开应急监测工作,为防止次生环境灾害,确保灾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去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开展应急监测工作,为灾区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此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期间,环境监测都准确反映了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保障活动举办地的环境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溶液池泄漏事故发生后,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环保部门加强协调,紧急组织相关部门,有效展开了应急监测和调查工作;在大连新港输油管道起火爆炸事故发生后,辽宁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吉林省在化工厂原料桶冲入松花江后,迅速组织力量对松花江水质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安徽、海南、重庆等地在2010年遭遇强降雨后,加强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江河的监测,及时掌握了灾区的水质状况。

  (二)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不断创新监测工作思路

  生贤部长指出,“没有管理,技术就会迷失方向”。环境监测系统多年来重技术、轻管理,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后,中央和地方在探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环境监测体制实现了“政事分开”。2008年环境保护部正式设立了环境监测司,推动了环境监测体制机制的建设,提升了环境监测的地位,在统筹协调环境监测重大问题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国家层面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撑的分离。各省级环保部门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也都基本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青岛市、大连市等还实现了市级以下监测机构垂直管理,这些都为今后监测体制的改革探索积累了经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抓住时机转移工作重心,全面实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切实加强监测业务和技术支撑,监测总站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环境保护部又成立了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宏观环境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加强了环境监测法制建设。“十一五”期间,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监测法规制度,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范、处罚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做出了系统的规定,为加强环境监测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制订《环境监测条例》提供了基础。各地也积极推动环境监测立法工作,河北、黑龙江等省先后出台了本省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宁夏自治区制定了《环境质量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浙江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管理和数据应用的通知》,出台了《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实施细则》;山西省制定了《企业污染监测状况考评办法》,法制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三是创新了监测工作发展思路。为指导全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此外,部里还发布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体系考核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正在研究制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三)监测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

  人员素质和装备能力是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装备能力是监测工作的基础,没有硬件条件的保障,监测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人员素质是监测工作的保证,没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能吃苦的监测队伍,监测任务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监测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明显提升。从环境监测队伍数量上来看,全国环境监测人员已从“十一五”初期的46984增加到现在的52944人,增长近13%,为满足不断扩展的监测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人员保证。从人员素质上来看,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大规模的监测技术培训和实施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五年前有了大幅提高。五年来,全国共发放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考核合格证56800份,使基层监测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是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比武活动,这次监测大比武涉及全国环境监测系统50000余名干部职工,是环保系统有史以来人员调动范围最大、仪器汇集数量最多的一次“大战役”,也是对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30年来的一次大集结、大检阅和大展示。大比武活动为环境监测系统搭建了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的平台,河南省代表队、解放军代表队、江苏省代表队获得本次大比武的前三名,展现了精湛的监测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学习的榜样。

  这次监测大比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在此要感谢具体承办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感谢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是狠抓了监测队伍行风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持续加强系统行风建设。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倡导“诚信监测”,要求监测的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做到“以诚为本、以信为先”,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监测系统行风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系统上下形成了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为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陕西省监测系统大力弘扬“求真创新、团结协作、恪尽职守、造福三秦”的陕西环保精神,把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列入到对各科室的全年工作考核内容中,形成了行风与业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四是监测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超百亿,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中央财政对环境监测的支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仅专项资金累计投资环境监测达54亿多元。2010年中央首次对县级监测站业务用房建设进行了补助,极大推动了地方环境监测站的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对环境监测的投入使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初步实现了过去测不了的,现在可以测了;过去测不全的,现在能测全了;过去测不准的,现在能测准了;过去应急不了,现在能应急了;过去说不清的,现在能初步说清了。

  各地也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江西省在2009年投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经费6567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投入5481万元;江苏省在2010年组织实施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投入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达9700万元;青海省虽然地处西部,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仅2010年就投入资金6002万元。

  (四)专项工作有了新进展,环境监测的影响不断扩大

  如果说常规工作好比例行检查,专项工作就是特殊诊断。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适时开展一些专项工作,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扩大环境监测工作的影响,推动监测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是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2009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从制度、装备、人才等方面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专门检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环保厅(局)贯彻落实行动计划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大大促进了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并取得积极的成效。新疆将会商制度引入到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中,通过内部会商及与气象、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外部会商等方式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江西将监测质量管理作为监测站年度业务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依据考核结果下拨监测运行经费,充分发挥了监测质量管理的作用;湖北省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湖库、重要河流国控和省控断面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开展了质控考核;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环境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管理规定》,组织对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质量管理进行检查,并通报了检查情况;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定量考核管理办法》,利用量化考核每年对全省环境监测质控工作进行评比、表彰,并按季度以简报的形式将考核分数、排名及存在的问题通报给各市、州环保局和监测站,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二是加强环境质量信息发布,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十一五”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各类监测报告的作用,积极拓宽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渠道,初步实现了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的规范化和定期化。从2008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发布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每半年向社会发布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同时,为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地表水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实时数据,扩大了环境监测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国界河流水质监测全面开展。2009年,我部将中俄、中越等41条国界河流(湖泊)的78个断面,纳入国控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自2010年1月起,每月定期开展国界河流水质监测,并及时报送信息,为边界水体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环境外交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边界水体大都位于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差,经济落后,各级环保部门克服种种困难,及时组织开展了边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西藏自治区努力克服路况差、完成一次监测任务往返需要10到12天等实际困难,按要求圆满完成了位于世界屋脊阿里地区的班公湖水质监测工作。

  按照中俄两国制定的联合监测方案,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认真开展辖区内的水质监测工作。从历次监测结果来看,中俄双方对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参与联合监测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认真的、负责的,双方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通过联合监测,双方增强了互信、加深了理解。联合监测受到了两国元首的高度关注,推动了两国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以说,联合监测成果是中俄环保分委会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合作成果,并成为了世界跨界水质监测与保护合作的典范。

  四是试点了新的监测项目。“十一五”期间,针对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风险,积极拓展新的监测领域。自2008年起,逐步开展持久性有机物(POPs)、挥发性有机物(VOC)、痕量超痕量污染物、臭氧和细颗粒物监测。2009年,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重点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畜禽养殖污染监测。在太湖发生大规模蓝藻事件后,我们组织对太湖、巢湖和滇池开展了蓝藻、水华预警应急监测,并从2009年开始每年对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一次全指标监测。在这些新领域的试点监测,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经验。

  各地监测部门在完成常规环境监测任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环境监测领域。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在挥发性有机物、臭氧等光化学烟雾前体污染物监测方面进行了尝试;天津市在空气自动监测站上试点扩展了臭氧、细颗粒物、有机物等监测项目;辽宁省开展了水生生物监测工作;四川省、云南省加强了重金属专项监测工作;湖南省增加了悬浮物和底泥中的重金属监测;陕西省下大力气建设了高标准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嗅辨室,监测项目从原来的213项扩至320项。

  五是环境卫星成功发射,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形成。2008年9月,环境一号A、B星成功发射,环境监测跨入到多维度、大尺度的新时代。环境卫星系统作为我国第四大民用卫星系统,目前已建立了一套以环境卫星为主要数据源、综合利用其他卫星数据的环境遥感监测评价技术体系,逐步构建了水、空气、生态等业务化应用系统。截至2010年年底,环境卫星共接收数据41.5万景,向50多家单位免费提供环境一号卫星数据产品1.8万景。同时,发挥遥感技术大范围、快速、动态观测的优势,紧密结合环境管理需求,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监测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已从单纯的技术,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成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撑。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监测整体能力仍然不足。目前,环境监测整体能力与环境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基层的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监测数据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有监测工作不够科学规范的原因,有监测任务繁重人手不够的原因,有极少数监测人员工作态度的问题,更有行政干扰监测数据的原因,其结果必然影响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数据不能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三是对监测成果的应用还不很充分。环境监测数据和报告是监测工作的重要成果。目前,监测成果的应用还不太被重视,监测系统辛辛苦苦得来的监测数据和编制的监测报告还不能有效应用到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既不利于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也不利于环境监测作用的充分发挥,阻碍着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对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启示

  过去五年,环境监测系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过去,我们加深了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要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不断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环保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必须坚持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不动摇,不断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的支撑能力,加快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中发挥作用。

  (二)要坚持将监测数据作为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促进环境监测支撑作用的发挥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实践告诉我们,离开了监测,环保就会变成“聋子”、“瞎子”,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也就无从谈起。一方面环境管理部门要在总量减排、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处罚、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和政府环保目标考核等方面充分使用环境监测数据。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支撑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环境管理对监测成果的使用,使用越多,监测水平提高的越快,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早得到解决,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

  (三)要坚持加强环境监测行政管理,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

  加强环境监测行政管理是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管理是中枢神经,是监测事业中谋大局、把方向的。只有加强监测管理,才能健全监测管理制度,正确引导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加强环境质量的监督考核,是促进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制的抓手。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规范监测行为,提高监测质量,是满足环境管理对监测工作需要的保障。

  (四)要坚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基础工作,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事业要发展,基础是根本。环境监测的基础不仅仅局限在用房和仪器设备等硬能力上,还包括监测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软能力。坚持监测科技先行,重点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新领域的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研究,才能满足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要求。只有坚定了监测人员的思想信念,加强队伍作风建设,处理好硬能力和软能力的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三、努力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监测工作

  “十二五”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也将是环境监测事业大有作为的五年,监测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11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已经对做好今年乃至“十二五”的环境监测工作有了总体的部署,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各项环境监测任务的完成。这里,我想重点就如何做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监测工作,谈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要抓住科学监测的主题,抓好监测规划的编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在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原则通过,环保规划中的环境监测部分基本上采用了《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内容。这次会议把《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发给了大家,希望大家对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进行集中讨论。同时,各地也要理清“十二五”监测工作思路,以监测规划编制为龙头,谋划好本地区“十二五”环境监测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我们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环境监测要牢牢把握科学监测这个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客观反映环境质量、掌握污染源排放、预警应急环境风险、监督考核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所谓科学监测,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用规范的方法、凭先进的技术、靠严格的管理,高效有序地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和监测结论的客观准确。

  “十二五”国家环境监测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总体目标,一是要监督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考核“十二五”环境质量目标达到与否;二是要确保完成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做到“三个说清”;三是要大幅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努力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区域能预警,国家能监督”的设想。同时,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规划》还提出了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和人才建设三大工程,一些具体能力建设项目也作为《规划》的附件印发给大家了,请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出亮点

  “十二五”国家环境监测重点任务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开展,一要围绕国家环境保护任务和公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工作。要以污染减排任务为中心,全面加强污染源监测工作,进一步说清污染物排放状况;以环境管理为中心,深化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基本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以环境风险防范为中心,加强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工作,逐步说清重点区域潜在的环境风险;以生态保护与农村环保工作为中心,加强生态监测和农村环境监测,不断拓展监测新领域;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中心,加强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二要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要建立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制度,逐步开展环境质量监督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各环保督查中心的作用,不断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全国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三要围绕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整体能力。要重点加强市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大力提升国家和区域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卫星环境应用和遥感监测能力,加强经费保障与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监测工作质量与水平。

  (三)要着力抓好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

  “十二五”环境监测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重提高监测队伍素质,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着力加强基层监测能力,使全国市县级的监测能力和应急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各地要抓住国家安排的基层监测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的实施机遇,谋划好市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省市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配合做好环境监测站达标验收工作,进一步夯实监测工作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对监测能力投入的不断增加,我要再次强调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绝不能出问题,不能胡花、乱花,不能截留、挪用,各省级环保部门要负起责任来,要经得起检查和审计,要坚决杜绝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发生,为争取更多的中央补助资金创造条件。

  目前,环境监测队伍有5.3万人,是环保工作的主力军和基础力量,“十二五”环境监测队伍还要大发展。要高度重视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十二五”环境监测新任务、新要求,把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工作力度,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把大比武涌现出的人才安排好、使用好,最大地发挥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把业务知识培训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人员培训与持证上岗结合起来,日常工作与技术比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好、用活现有人才,积极储备未来人才。实践证明,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对提高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主动协调人事、工会等部门联合举办形式各样的地方比武活动,通过监测技术比武来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地位。

  (四)要继续抓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要提升“十二五”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狠抓监测技术和科技创新。一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分析方法、评价办法、表征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二要在环境管理上应用技术创新的成果,加强对生物毒性、POPS等污染物的监测和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和研究性监测。三要加强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水专项、环保公益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解决制约监测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四要大胆创新监测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环境监测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监测点位的设立、监测网的组建、监测行为的规范、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分析方法的统一、环境质量的评价、监测报告的编制等监测基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加快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监测行为,努力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和水平。

  在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同时,“十二五”还要特别关注农村的环境监测工作,完善农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客观反映农村环境质量。开展对生态和海洋保护的监督性监测工作,真实评价全国生态和海洋的保护工作成效。逐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城市汽车污染的监测、危险废物的监测和地下水污染源的监测等。

  (五)认真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几项重点工作

  今年的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已印发,对各项任务都做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部署,各地要认真落实,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是着力抓好新增主要污染物监测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试点工作。“十二五”减排指标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约束性指标。环境监测必须服务于污染减排工作的大局,将环境中和污染源的氮氧化物和氨氮监测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今年,要加强对污染源排放温室气体的监测,并在部分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试点工作,增加灰霾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等试点监测,对这些试点工作一定要统筹安排好、跟踪落实好、推广应用好。

  二是切实抓好十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分析评价工作。通过这项工作,要对十年来全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客观评价十年来全国的环境质量。这个评价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监测数据,让社会各方面认可,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三是努力完成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任务。为提高环境监测的应急能力,探索建立应急监测管理制度,今年部里计划组织一次全国环境应急监测演练。这次应急监测演练主要在省级监测队伍中开展,而且是在当地进行,国家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指挥和考评,集中检验应急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应急监测反应的及时性、应急监测的准确性和应急监测报告的水平等,这次会议上也发了一个初步方案,请大家认真研究。

  四是加快部分国控监测站的建设进度。这两年国家与地方联合建设的国家地表水自动站、环境空气背景站和农村环境空气区域站,各省环保部门要加大督促协调力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要加快监测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地方要加快站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下半年要全部完工,并开始运行监测,尽快出数据。今年在适当的时候,部里还将召开国控站能力建设的现场会。

  五是研究制定重金属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印发,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成为环保部门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因此,重金属监测工作必须尽快开展,以满足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今年要尽快制定重金属监测工作指导意见,统一重金属监测行为,提高重金属监测质量。

  六是认真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我部与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这件事关系到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有关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额度,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精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相关的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

  此外,各级环保部门要关心监测机构的发展,在干部配备、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上予以重点保证。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合理安排各项监测任务,把国家任务与地方任务、例行任务与专项任务、管理任务与服务任务等统筹安排,要提高监测仪器的使用效率和生产力,合理配置生产和辅助人员比例。要注意发挥好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作用,地方环保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分市县环境监测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让有监测能力的县级监测站承担更多的监测任务,通过承担监测任务进一步促进监测站的发展。

  同志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做好环境监测各项工作,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