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王正汹教授获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17.5.04

   5月3日,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王正汹教授荣膺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全国共20人,高校系统仅6人。面对荣誉,他表示:“兴校强国是使命更是担当,想要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我还将继续在追逐“人造太阳”的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上古传说中,部族首领夸父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不惜牺牲自己追赶炙热的太阳。自从2009年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出站回到母校以来,7年时间里,这名青年科学家几乎每天不辞辛劳,日夜追逐的正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聚变能,从最初能够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研究,到担任其中的课题负责人,再到现在担任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在科研的求索路上从未停歇。

  做不忘初心的拓荒者

  王正汹在大连理工攻读本、硕、博期间就在学术领域初露锋芒。2005年博士二年级时,王正汹听从导师王晓钢教授的建议,放弃原来熟悉的低温等离子体非线性波物理特性的研究,投向了等离子体专业最具挑战的磁约束核磁聚变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

  王正汹一直记得导师当年的话:“核聚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理想的清洁能源,是被大家寄予厚望解决全人类能源危机的出路,但目前国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人才少之又少,是我国最突出的薄弱领域。你应该全力以赴将核聚变作为一生的科研追求。”王正汹认真地点了点头,他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正由此发端。

  2009年末在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即将出站的王正汹面临多重抉择——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核融合研究所均向他抛来“橄榄枝”,国内诸多名校如北大、浙大等也都纷纷发来邀请。

  面对如此多的“诱惑”,“中国人”、“大工人”三个字始终回响在他的心中,爱国情怀、母校情结是他念念不忘的牵挂。家境平平的王正汹放弃了国内外高校的优厚待遇,做出了回到母校的决定,而也因为提前回国,王正汹错失了申报“青年千人”的资格。但他知道大工需要他,物理学院需要他,他便一往无前。

  做兴校强国的担当者

  回到大工,王正汹一举拿下国家科技部设立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课题资助,成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于2011年3月和12月将两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核聚变领域最具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变》)。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是合作承担ITER计划的七个成员,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在参与ITER计划的课题中,王正汹表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对待热核聚变领域的满腔热情,得到国内外科研院所同行的广泛认可。2014年,由大工牵头,王正汹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成功申请了“磁约束聚变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对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中关键基础物理问题进行研究,总投入达1798万元。同年,他还获得了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2015年,王正汹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从物理模型方面及大规模超级计算机并行计算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并自主开发了三维磁流体程序MHD@DLUTcode。这使得计算能力比以前增加了一万倍,因此在磁流体不稳定性模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国内首个新经典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研究工作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办的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变》)选为封面文章,这是我国首篇发表在该期刊上的封面文章。2016年这篇文章又被评为《Nuclear Fusion》、(《核聚变》)2015年亮点文章之一,我国共3篇。

  2011年,王正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王正汹坦言:“刚毕业的时候,老教授们教导我们要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国强则民强,但是当时体会并不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党员,关心国事,真正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这几年最大的变化。”

  经过七年的蜕变,已近不惑之年的王正汹更加从容自信,对他而言,兴校强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肩上沉甸甸的担当,为国效力,不负党员名是王正汹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目标。

  做扶携同行的反哺者

  谈起物理学院,王正汹更是满怀深情。他看得出,那些曾经手把手教过他的老教授们眼中的期望,也感受得到比他更年轻的后辈们心中的那份期盼,王正汹深感肩上重任。在“人才强校”的构想下,2014年开始实施“星海学者”奖励计划,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潜心学术。三年多的时间里,已有145名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从中获益,王正汹也是其中的一位。王正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大工培养的,我要感恩母校、回报母校,坚守在属于我们大工的阵地上。”

  王正汹受益于母校,更时刻想着为母校做些什么。“物理学院虽然作为学校8个进入国家ESI排名前1%的学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之路却十分严峻,缺少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的带动,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突破是难上加难,因此目前学科排名有所下滑,我能为学院的发展做些什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受益者到反哺者,为了更好的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加强学院人才梯队建设,2011年5月王正汹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亮联合发起成立了物理学院“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王正汹担任首任会长。

  王正汹说:“同样作为青年科学家,我明白年轻人成长中会遇到的困惑和困难,现在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就是想在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家庭互帮互助活动三个方面开展,本着服务的原则,让青年人少走弯路,同时也提升学院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更好的为学院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联谊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每月举办一到两次集体活动,邀请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人才举办学术报告、座谈交流等活动,并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中科院系统单位及大连部分高校,共同倡导并组织召开首届部分高校及中科院系统“青年科学家”发展研讨会暨青年科学家“新引领者”高峰论坛。作为国内高校首个提出并实践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思想素质“双提升”的创新型群众组织,“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也收获了青年教师的支持与认可。

  此时,距离王正汹决心投身磁约束核磁聚变领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已经过去了十年,大工“夸父”依然风雨兼程。当年的青葱学子已生华发,而眼前的母校却是越发生机蓬勃。远眺前方,追逐“人造太阳”之路还将栉风沐雨。兴校强国的宏愿更是任重道远,而大工人自强不息的豪情,已成为身体力行的实践。深夜里,教学楼中一盏盏灯光投射出大工科研工作者的一片赤诚,一代学人的坚守与风骨,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路上熠熠生辉。王正汹始终坚信,通过所有聚变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终有一天使用聚变能源的灯光定会照亮世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