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局限于双腋下的斑块状汗管瘤临床分析

2022.3.0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双腋下丘疹3年余。3年前患者偶然发现双腋下出现粟粒样棕褐色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腋下出汗时皮损部位轻度瘙痒,未重视。此后皮疹逐渐增多,瘙痒加重遂来本院就诊。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检: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腋下密集棕褐色1~2mm大小丘疹,质韧,无鳞屑(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囊性管腔及嗜碱性细胞条索,部分呈蝌蚪样改变,管壁为双层上皮,管内见嗜伊红无定形物质(图2),符合汗管瘤的病理改变。临床诊断:斑块状汗管瘤。建议择期分次行CO2激光治疗。


 



图1双腋下密集粟粒大小棕褐色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无鳞屑




HE×50;HE×100图2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嗜碱性细胞聚集成团,部分细胞团形成囊性管腔及嗜碱性细胞条索,部分呈蝌蚪样改变.


2讨论


汗管瘤(syringoma)是向末端汗管分化的一种良性汗腺瘤,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局限型、发疹型、家族型和唐氏综合征相关型,其他少见的类型有软骨样汗管瘤、斑块状汗管瘤等。典型的汗管瘤好发于20~30岁女性,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小丘疹,呈淡黄色、粉色或棕褐色,可与粟丘疹相似,也有学者指出粟丘疹样表现的汗管瘤为汗管瘤的一个亚型。皮损好发于眼睑,尤其是下眼睑最为多见,皮疹也可见于躯干及上臂屈侧、外阴、手指伸面,多双侧分布,个别患者泛发于躯干、四肢及间擦部位,仅局限于双腋下的汗管瘤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病例表现为棕褐色皮疹,密集分布呈斑块状,应为汗管瘤于少见部位的特殊表现。不同临床类型的汗管瘤组织病理学大致相同,为真皮上部多数嗜碱性上皮细胞聚集成小团块,最大直径不超过10个细胞的长度,因切片平面不同,有的细胞巢呈逗点状或者蝌蚪状,管状区域显示导管样分化,中央腔隙衬以致密的嗜酸性护膜。本例组织病理学示:汗管结构累及真皮中下部,较典型的生长于眼睑皮损累及部位更深,但无表面分化、边界不清等微囊附属器癌(microcysticadnexalcarcinoma,MAC)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腋下较眼睑汗腺结构差异或因制片工艺致组织位移所致。此类皮损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MAC,为斑块性汗管瘤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以白色人种中老年人多见,最常表现为不明显的白色或淡黄色丘疹或斑块,通常边界不清。大多数发生于头部和颈部,以面中部最为常见。但肿瘤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MAC的病理学特点包括小角质囊肿,类似导管结构的细胞巢和细胞条索,以及浸润性生长模式。②Fox-Fordyce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损害仅发生在有顶泌汗腺部位的皮肤,主要为腋窝,基本损害为坚实光滑的小丘疹,自觉剧痒;组织学改变为毛囊角栓,毛囊壁海绵状水疱(顶泌汗腺汗液潴留性水疱),棘层增厚和毛囊周围炎细胞浸润。③毛囊角化病(keratosisfollicularis)又名Darier病,患者可有家族史。原发损害为毛囊性角化小丘疹,覆以油腻性痂,常互相融合成疣状斑块,好发于头面、胸背等脂溢部位。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基底层上裂隙和隐窝形成及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真皮呈慢性炎症性浸润。④家族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benignpemphigus)又称Hailey-Hailey病,为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常在青春期发生,好发于易摩擦的部位。皮损为成群水疱,破裂后留下糜烂或结成厚痂。组织学改变与毛囊角化病类似。本例患者皮疹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等可与上述疾病鉴别。本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可对暴露部位皮损行电离子、CO2激光和磨削术等治疗。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