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儿童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手术病例报告

2022.2.12

病例报告


患者女,9岁。20l4年7月母亲九崽中发现眼外斜,遂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检查视力右眼指数,左眼0.6,眼压右眼8.1 mmHg,左眼11.0 mmHg,双眼前节无特殊。左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颞上方视网膜表面可见一红色隆起肿物,边界清楚,约3 PD大小,周围视网膜大片黄白色硬性渗出,可见两条粗大迂曲的滋养动脉及回流静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图A)。先后3次行氩离子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次经瞳孔温热疗法及1次抗-VEGF(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未见好转,瘤体逐渐增大,视网膜出现脱离及增殖(图B)。


图A  初诊右眼底彩照 颞上周边视网膜可见约3 PD大小 降起发红的血管瘤,且有2只粗大迂曲视网膜血管与相连,瘤体附近视网膜可见水肿渗出;图B  2015.1 右眼底彩照 经多次激光及抗-VEGF治疗后,瘤体继续增大,瘤体附近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出现脱离及增殖

 

于初诊1年后,即2015年7月来院复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视力1.0,右眼前节见晶状体后囊下混浊,其后可见网膜脱离,且与晶体后囊附着,余窥不清(图C1)。左眼未未见明显异常。右眼B超检查提示:右眼闭漏斗状视网膜脱离 (图C2),视网膜占位性病变(血管瘤可能性大);左眼正常。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及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


图C1  2015.7右眼眼前节彩照晶状体后囊可见脱离的视网膜与其附着;图C2  2015.7右眼B超示视网膜脱离呈闭漏斗状


于2015年7月7日全麻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剥膜+血管瘤切除+硅油填充+眼内激光术。术后2周,复查右眼视力眼前手动,晶状体上方混浊,颞上方视网膜下可见片状出血,下方5点~7点位视网膜局限灰白隆起,后极部视网膜前可见增殖膜,累及视盘及黄斑区,滋养血管萎缩变细,于2015年8月4日全麻下行右眼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剥膜+视网膜郎分切除+硅油填充+眼内激光术。术后定期复查,目前有眼视力手动,视网膜在位,未见瘤体复发及新发增殖(图D)。


图D  2015.9二次术后1个月右眼底彩照 瘤体及部分视网膜切除,硅油下视网膜复位,瘤体滋养血管萎缩


讨论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 (RCH) 是视网膜和视乳头的毛细血管错构瘤。可发生于周边和邻近视乳头。周边部RCH多位于赤道部。颞上及颞下象限最易受累。RCH可以独立发生或作为von Hippel Lindau disease(VHL) 病的一部分,RCH如果合并颅内或其他器官病变则称为VHL病。RCH多见于l0~30岁人群,无性别差异,常因视力减退或常规眼部检查而发现,双眼发病者达30%~50%。


根据文献报道,针对RCH的不同阶段,可采取随访观察、激光光凝、冷冻、光动力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质子束放射以及联合治疗,晚期发生牵托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效果与治疗前视力,肿瘤发生部位,视网膜渗出及脱离情况相关。早期肿瘤较小,无渗出并无生长迹象,可定期随访。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小,肿瘤位于周边部,就诊时肿瘤已达3 PD大小,视力明显下降。诊断后给予积极眼底氩离子激光,TTT及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但病变仍迅速进展,最终出现视网膜脱离及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眼内增殖 较重,滋养血管较粗大,先后行两次微创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治疗,目前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手动(无晶状体)。因此,对于直径较大,较为顽固RCH需要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并定期随访, 在病情仍进展情况下, 应积极采取手术,避免并发症进一步发生,尽可能保留视力。


由于RCH常是VHL最早期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眼科医生的确诊对于VHL的筛查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CH确诊后,也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肿瘤。黄永盛等对9例 VHL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除3例患者最初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外,其余6例新发病变均是随访期间发生,且在最后随访时100%为双眼发病,其中89%一只眼发生多个血管瘤。本例患者无VHL家族史, 确诊后行对侧眼及全身多系统检查,目前并未出现新病变,但并不能完全排除VHL可能,还应密切定期随访。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