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应调整海洋开发和保护理念

2010.6.10
  6月8日是第二个世界海洋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

  海洋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地位独特,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海洋是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的宝库,在调节气候变化、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过程中做出合理安排,机遇与挑战共存。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大量原油流入墨西哥湾,在连续多次“堵漏”失败后,终于发展为“美国史上最大的生态灾难”。被溢油污染的海水与沙滩,大量死亡的海龟,以及在油污中挣扎难以展翅高飞的海鸟……当这些画面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时,墨西哥湾在人们心目中美好形象尽失,已成为“生态灾难”的代名词。

  这次漏油事件的发生,再次敲响了海洋保护的警钟,提示人类在向海洋索要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关爱海洋、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真正价值。

  调整海洋开发和保护理念

  主动构建一种健康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具有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趋海化”――向海洋的聚集过程。如今,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人口和70%的工业资本聚集在距海岸100km左右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吸引力源自其较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与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造陆”获取的廉价土地资源。

  “海洋利用”与“海洋保护”在常规意义下是一对矛盾。大量陆源污染物质入海,导致了近海区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为扩大陆域面积而围海造地,造成了对海岸湿地与自然岸线的破坏;海上油气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并具有生态破坏的高风险;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衰退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而这些影响一旦发生,其负面作用将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在对1989年3月2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峡湾的原油泄漏事件进行持续研究后发现,20年的时间仍不足以消除那次重大石油泄漏事故的后遗症,威廉王子峡湾及周边的许多地方仍覆盖着大量的石油。

  目前,人们在开发海洋中实施的保护更多是尽量减少污染物的入海量和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然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日本九州大学的柳哲雄教授提出了“里海”(Sato―Umi)的海洋利用与保护思路,基本观点是通过人类在开发活动中的主动措施来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双赢,维持或构造出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

  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界是会维持良好状态的,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人类的活动可以让自然更美好。因此如何把降低人类影响变为主动的保护,就构成了一种新颖的理念。鉴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人类开发海洋的脚步不会停止,然而只要坚持“开发保护并重,保护为先”的原则,就有可能实现人类和海洋的双赢。换言之,在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中更加强调依据对现有环境特征与生态系统的认识,人们可以主动构建一种健康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增进对海洋的了解和认识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及作用的认识和反映

  当前海洋保护出现的诸多危机,与人们太不了解海洋有很大关系:因为不了解,对海洋的伤害不以为然;因为不了解,对海洋污损事件缺乏应对措施;因为不了解,对保护海洋缺乏自觉性。所以,增进对海洋的认识,是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前提。

  许多人对海洋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课本上介绍海洋的广袤与潮起潮落的运动特性。事实上,海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丰富的生态系统特征,它既不是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也不是能够容纳一切废物的廉价“垃圾场”,它更需要的是,人类在深刻理解其演化规律基础上对它进行悉心呵护。增进对海洋的认识,既包括进一步推进科学家层面对海洋基本规律的探索,也包括公众层面海洋意识的提高。

  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及作用的认识和反映。美国自2002年起已经建立了13个“海洋卓越教育”中心,它们在提高美国中学生与大众海洋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展国际合作的步伐也逐渐加快。2010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与美国多所知名海洋研究机构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海洋卓越教育”的研讨会,探讨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海洋科普教育的有关问题及可能性,希望高校不仅在海洋科学研究,也能够在增进全民对海洋的认识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

  不仅应该包括对入海河流、直排口的监管,也要包括大气污染的治理

  陆源物质入海是造成海洋污染的直接原因。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公布的结果显示,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实施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还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大气沉降也是海洋中陆源物质的重要来源。近海的观测资料表明,氮的大气沉降入海量可占欧洲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我国黄海海区氮总陆源输入量的20%―60%。而对于微量元素, 如铅、镉和锌,全球大气输入大于河流输入;铜、 镍、砷和铁等,大气与河流输入大致相当;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如六六六、多氯联苯、滴滴涕等,大气输入高于河流输入。

  可见,“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不仅应该包括对入海河流、直排口的监管,也要包括大气污染的治理。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下,国际上于1995年启动了“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旨在应对人类陆地活动所引起的对海洋及沿海环境的健康、繁殖及生物多样性的威胁。鉴于目前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日趋严重,因此“海陆一体化”的环境管理首先必须落实“达标排放”,同时加强“总量控制”的推进力度。另外,还要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实施大气、流域和海洋同步治理的“蓝天碧海”计划。

  填海活动可能会给海洋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为此得不偿失。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并开始大规模填海造陆,但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最突出的表现是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海洋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泛滥。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曾两次在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出现,即1998年的“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与2004年的“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希望以此来唤起全人类对海洋保护的重视。

  我们更希望今年的主题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一起,从正反两个方面使人们意识到:海洋是亟待保护的宝库。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