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头像

SCIEX

发展准确定量技术 揭示人类代谢表型 ——专访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唐惠儒教授

SCIEX
2020.5.22
8824fd5147e9e062d5252365dbecf90c.jpg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科研界将关注点拓展至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研究的深入,“表型组及表型组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6c25dd4e7f5b32699f0ec829e726706d.jpg8824fd5147e9e062d5252365dbecf90c.jpg

相对于基因组学,人们对表型组学还比较陌生。那么,表型组学是如何诞生的?其研究对于生命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其中代谢分子表型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6c25dd4e7f5b32699f0ec829e726706d.jpg


带着这些问题,近期媒体编辑特别采访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的唐惠儒教授,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e9e35ced4a920d94dd018f27d58c329f.png





表型组学与

“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




表型组是生物体形态、功能、行为、分子组成规律等所有生物学性状的集合,是生物体内除基因组外的另一半生命密码。表型组研究贯穿微观和宏观表型,研究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表型形成的原理机制,寻找健康特征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表型组规律,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提供新突破口。


相较于其他组学,表型组学是如何诞生的呢?唐教授娓娓道来:“回顾生命科学过去上百年的研究历程,其主要目标是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基因与表型的关系。早期,人们只聚焦一个表型对应一个基因,或者一个基因对应一个表型。然而诸多研究发现,一个基因可以对应多个表型,反之,一个表型也可以与多个基因有关。因此,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便成为‘多个基因(基因组)与多个表型(表型组)’的关联规律。表型组包括宏观与微观表型,宏观表型必定有内在的微观表型(如分子表型),而分子表型则包括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


那么,基因与表型的关系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唐教授举了个例子:人类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类起源于非洲。然而,前往欧洲和来到亚洲的人类却在外观上(即宏观表型)呈现显著的差别。换言之,迁徙至欧洲和亚洲并在当地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人类的面部结构、身体结构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这是为何?“这应该与环境因素影响有关”。唐惠儒教授表示:“表型组正是由基因组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两者具体如何相互作用,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也恰好是我们想要解析和搞明白的问题。”


在科学家多年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项目于2017年正式在上海启动。该项目由复旦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共同承担,是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国内外百余名科学家已经投身其中。项目将针对人类表型组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等多个层面的跨尺度、多维度特点,建立配套研究平台,制定我国人群的表型组标准化技术体系,构建中国健康人群表型图谱及数据库。





解答基因和表型的内在机制

 聚焦代谢分子表型解析




“我们目前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分子表型,通过与其它微观表型组及宏观表型组的相关性定量分析,解析内在机制,深入认识宏观表型由哪些分子表型导致,也用分子表型预测未来将有怎样的宏观表型。”唐惠儒教授说到,复旦大学十多年来逐步建立了20余万人的泰州纵向人群队列并持续跟踪研究,发展了人类表型测量的系列技术方法与表型检测技术。事实上,研究院相关的研究还在继续进行着。”唐惠儒教授告诉编辑,一期计划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明确“健康人”的定义。如何定义“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测量健康”,通过大队列获得健康人群的分子表型图谱。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2万个以上表型组相关的可定量检测指标,便于更精确地描绘人体的整体状态。


“我的团队主要研究对象是代谢表型组,也就是小分子代谢物的定量组成及变化规律。通过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量子化学计算等多种技术,我们能够准确测量人类血液、尿液和唾液等样品中代谢物的绝对结构,定量它们的浓度及其变化规律。”唐惠儒教授透露其目标是定量测量2000-3000种小分子代谢物,当然该种类数还有望进一步突破。显而易见,新技术方法体系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量体裁衣

打造精准测量质谱平台




由于不同的分析技术各有利弊,且代谢组异常复杂,单一工具并不能满足绝对定性和绝对定量的要求。因此,发展建立适合该研究目标的代谢表型组定量测量和分析新技术体系,极具挑战但必不可少。


不久前,Nature杂志发表了唐惠儒教授课题组与徐国良院士团队等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建立了准确鉴定微量完全未知代谢物绝对结构的新技术,并使用该技术确定了两个完全未知的微量物质绝对结构,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核酸修饰,进而阐明了修饰机制与可能的功能。该技术大大降低了准确鉴定小分子物质绝对结构的所需样品量,突破了10微克瓶颈,解决了代谢表型组精准分析面临的其中一个挑战。


为满足代谢分子表型精准定量的需求,研究院“量身定制”了代谢组分析的专用质谱平台。唐惠儒教授表示:“就代谢组精密测量而言,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方法的稳、准、敏、快、简。质谱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关键指标。超灵敏、超高通量的测量方法更是我们工作的‘刚需’。我们的研究涉及数十万份样本,任何分析时间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都是十万分重要的。基于这一系列考虑并通过实际样品的系统而严苛实验评判,我们设计并引进了多台套质谱仪建成了硬件平台。”

b76752c08178e8d066741dfecee8b229.png

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精准定量质谱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研发所需技术和方法。譬如,我们开发的方法在10分钟内能够测得2000多种代谢物的绝对浓度(单位为微摩尔每升),所有代谢物的定量灵敏度达到亚飞摩尔量级。这些技术的突破,也能够在更为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唐惠儒教授说。 


“我们研发的技术必将挑战当今最优秀仪器的性能极限,对仪器提出全新要求并倒逼仪器硬件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我们研究的深入,使仪器技术与分析方法再出现‘质的飞跃’。”唐惠儒说,“上述两方面的相互促进与推动,也是中国科学家团队和仪器公司合作的现实需求与潜在方向,我们期待着这样的深入合作携手与共同发展。”





代谢组学发展“日新月异” 

光明未来值得期待




唐惠儒教授深耕代谢研究领域三十余年,他认为,“代谢组学从1999年诞生至今,经历了21个春秋。这个依然朝气蓬勃的学科发展迅猛。虽然我国的代谢组学研究略晚于国际同行,但经过全国一批优秀科学家们的勤勉努力,发展迅速且成绩卓著。目前的我国的代谢组学研究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比肩’国际水平。当然,我国的代谢组学事业任重而道远,前景看好而任务艰巨。目前我们依然存在从业人员体量整体偏少、整体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国家层面重视不够、经费支持严重不足等问题。”唐惠儒教授感叹道。


因此,唐教授认为人才培养依然是科研院所及相关学会的责任。成立于2018年的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将重点关注行业的人才培养、研究水平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等问题,通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讲习培训班、陆续推出行业标准等一系列举措,促进我国代谢组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对我国的代谢组学而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当行业经过蓬勃发展后,则更加需要重视发展的质量,重视长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唐惠儒告诉编辑,“代谢组学是新兴学科,各层面具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支持面与力度还有待改善。有史以来的科学实践不断表明,任何学科的大发展均始于新技术的重大突破,代谢组学也绝不会例外;新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深入发展显然是从业者的一个核心任务。这个新技术体系自然包括仪器新技术的研发突破。”


唐惠儒认为,代谢组学的应用前景广阔,潜力可期。无论是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病理生理的机制、药理与毒理的生物化学基础,还是环境健康与环境毒理,或者复杂体系的变化规律与质量控制等,都是代谢组学的应用领域。代谢组学在疾病的临床诊断、预后及有效干预等方面也必将为精准医学的实践提供重要关键技术。


——转载自媒体


声明:版权为 SCIEX 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来源:SCIEX」。申请授权转载请在该文章下“写留言"。

36123c8caf71dfb30b36e3494f041e4b.gifcecb908be48440039c4b31b328e8e535.gif

   喜欢就点在看

a68c9bdd5c471a2b0f0e2644a0a89c07.jpeg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