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失败之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1-06 15:22:34/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中的失败之路

  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动机可以是很不相同,但是,希望获得成功却是共同的。然而,无法否认的现实情况是:失败是非常容易的。

  本博文探讨与失败有关的论题。失败是相对于成功而言的。以低级的失败为参考,高级别的失败就是成功。而相对于高级别的失败,低级的失败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在绝对真理的面前,除了最逼近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其它的成果无论如何逼近,也是相对失败的。而最逼近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本身也是动态演化的,因而,科学研究工作就是一个由低级的失败到高级别的失败的历程。或者说,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也就在这层意义上,就人类对真理的追求道路而言,失败为成功之母。

  一般地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但是,要让失败变成为成功之母却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很苛刻的。(地地道道的失败者以“失败为成功之母”作为自我心理调节的法宝是可笑的。)

  正面的说,人们不愿意探讨与失败有关的论题,尤其是失败者。

  何为失败?透入了巨大的热忱、做了长期而艰辛的工作,但是,自身的内在评价告诉自己,这是失败。

  这种失败是无法通过外在的“赞颂”或“重大成就”的评论来平息的。在网络时代,可以很容易的考察一个研究人员全部的论文、及专著,在其行文中,能很明显的感到作者的思路变动,左顾右盼的情怀。一个没有坚定不移的思想内涵的研究工作也就暴露无遗。这是一种最典型的失败。

  这类失败的典型特征是:1)在没有把握学科內涵的情况下,单纯的以模仿起步。随后也就停留在这个阶段。2)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没有完善自身的、对学科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无法判断出正确的方向。3)没有在把握好学科內涵的情况下吸收相关进步的内涵,因而,无法摆脱困境。表现为逻辑上的循环往复。4)没有在更为一般性的高度上来拓展学科內涵,在自然哲学上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科建设上的失败。

  第1)和第2)种的失败者一般地说是绝大多数。为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经历几百年来的努力后,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基本体系。其中给出的方法至少能在理想情况下给出接近于真实性的解。利用理想解去逼近具体问题的解的路线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不追求完美和精度,或者说是不投入实际问题(如工业应用),这很容易给人以“满足感”。(我国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后果是在精神上支持了这类本质上的失败者形式上的成功者。)

  第3)类的失败者是学习深度不足造成的。他们很关注相关学科的进步,很急急忙忙的引入到本学科,但是,出于模仿而不是消化吸收。这样,紧随着最初的“热火朝天”的是随后的问题成堆,最后又回到“经典著作”上。再往后,就退回到第1)和第2)种的失败。

  第4)类的失败者完全是自然哲学上的失败直接导致的后果。最典型的特征是:完好的解决某些问题,却糟糕的失陷于另一些问题。

  如果读者能看出作者的失败,则读者在理论上是有可能去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当然,能否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

  读者能看出的失败层次决定了读者的未来失败层次或成功层次。在这一点上来考察若干个先锋研究人员全部的论文、及专著,也就很容易的进入到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中。

  在这一意义上,研究者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我国缺乏的就是这类科学研究者。但是,以绝对真理为标准的话,这类科学研究者也的确是失败者,最高级别的失败者。

  但是,要做最高级别的失败者之一,必须付出巨大努力。

  只有在认识到以上问题后,一个人才有可能对科学做出实际上的贡献。

  如果一个人在晚年才认识到这点,那就有点悔之晚矣了。(看看大牛晚年的论文,这种情节很是普遍,从文字上直扑读者心灵)。

  “忙中没好活”的确是有道理。


TAG: 科学研究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