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诚信缺失是否情有可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11 17:00:40/ 个人分类:研究生科研

   20119月,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了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活动的主要宣传对象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然后全国如火如荼的一站一站的宣讲下去,而在网上论坛上听过的同学发帖的感受或私下议论也是五味杂陈,甚至互诉苦水,我纳闷国家相关部门的苦口婆心成效甚微?作为青年学生,在听了德高望重的院士或专家的一番声情并茂且感人肺腑的言论,没有有古语所说的“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的豪气干云,也应有少许的自我反思或者丝许的心灵触动吧?然而许多学子反馈的却是抱怨委屈,这么说来个别研究生是否真有难以言明的苦衷,然后就可心安理得的违背科学道德和败坏学术风气呢?进而就可以情有可原呢?作为2009级一名骨科小硕的鄙人,结合个人愚见,我对某些研究生“被逼无奈”的“四种苦”作出如下分析

       ㈠ 科研环境不纯净:

          一棵树苗能否长成为参天大树及进一步的栋梁之材,一方水土的作用显而易见。面对大环境下的污浊之气,久闻何以知其臭;无幽兰之室可入,想闻其香都有点难于上青天。中国学术歪风邪气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出个所以然的,这些关乎科研体制、关于国家战略、关乎部门人事、关乎机构利益。。。还有很多不成文的约定成俗的“潜规则”,党和政府何尝不想大刀阔斧的大干一番,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也选在某个层面已有扭转乾坤之势,但从整体层面或深层次根源来说,效果还是差强人意。下面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佐证:就拿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来说,饶毅和施一公的落选颇受争议,尤其是饶毅在科学网一篇永不参选院士的博文引起科研界甚至公众舆论的轩然大波;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段振豪因情妇包养事件而被揪出有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等违法行为;“千人计划”入选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海归学者王志国涉嫌论文造假,波及2009年新当选院士的杨宝峰,后者的当选此据说论文功劳很大,当然这些只是学术腐败或学术争议的冰山一角,但窥一斑而知全豹,至少也给我国的科研界一个警示就是表面是风生水起,生机勃勃而实质是暗潮涌动,危机四伏。可想而知,在如此大环境大氛围成长的研究生能否出淤泥而不染呢?能否逃离随波逐流的宿命呢?如此我们常目睹一些这样的闹剧:个别资深院士力挺某些得意弟子,拍胸脯打包票,这个弟子的科研成果是如何科学客观严谨,最后却被证实抄袭剽窃或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因为他们觉得印象中这个曾经的学生学术修养极高,然而他们忘记了这样一句古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大环境的不纯净成为许多研究生背弃诚信冠冕堂皇的借口,于是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适应环境的自我解嘲常在口头上,长此以往研究生的此种思潮蔚然成风,必成积弊。倘若如此,大环境一成不变,国家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口号叫的再嘹亮和动听也是扼腕叹息,差强人意而已。

      ㈡ 科研条件不具备:

         不容置疑,科研平台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寻常百姓尚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你切莫奢望要经费没有经费,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要政策没政策的研究生能出什么作出惊天动地的成果,即使有也是个别天才才出现的,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智力一般的人。当然也不是说年轻人遇到千难万险就自暴自弃,量力而行也是明智的。某些导师云“创造条件也要上”,“硬着头皮也要上”,偏激的说,如此会出现两种结果:一则为质之死地而后生,一鸣惊人出成果;二则为搜肠刮肚空无计,自寻短见求解脱。下面我们是否有必要探讨下既然作为研究生却有心无力做研究呢?客观评价的话,中国某些导师大抵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嫌,许多师生关系都是有名无实,徒弟风光的拜师入门,要选题做科研了,好不容易盼星星盼月亮等到有理由跟导师促膝长谈一番,结果却吃了闭门羹,敬畏之心徒增,科研实验还是自力更生。即使有课题做,有些也是硕士博士师兄弟十来人抱团做同一个课题,课题大分割开来也是无可厚非,要是都是鸡肋,僧多粥少,科研质量能有保证?我不禁要追问:那么这个导师是否能带研究生?能带多少研究生?按国家规定即使你是一位有资格带研究生的高校教师,但如果你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那你也不能带研究生且研究生的名额受项目级别和经费多寡的限制。但是现实中却大相径庭,甚至科研经费却沦为个别导师私房钱或巧立名目购置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设备。于是乎很多苦命的研究生成为被放养的一员,尽管极少数的放养人员激发了个人的潜在创造力,但这种现象太凤毛麟角了,这些研究生有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斗志值得称赞,但是有些科研研究不是靠无知无畏就能水到渠成的。因此科研条件是否具备,涉及到物质基础,这个因素很关键。

     ㈢ 科研时间不充分:

             这里说的时间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实验本身所需的周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按部就班实施和等待各个环节的结果、实验阶段小结和总结等需要一定的周期,任何人想要一蹴而就那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投机取巧那就另当别论了。2)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生而知之的人是没有的,无论多么伟大的科学家都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科研实验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的,因而从未知科研为何物的初学者成长为一位具备良好科研思维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勤奋天分外,还需要智慧、会思考、会总结分析,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磨练。3)研究者可用于科研的时间:像我们医学尤其是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去半年的理论时间,我们还要在本专业科室参加临床实践甚至大外科系统轮转,再除去后半年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的时间,能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大概只有半年左右。4)毕业学术论文发表周期漫长:以医学为例,国内重点医科院校的科研型硕士毕业要求是中文核心期刊一篇,科研型博士毕业要求是SCI收录的医学期刊一篇。鉴于目前国内的审稿速度,一篇文章从接收到最终录用至少要半年,时间耗费不起不说,个别自选题者原本经济窘迫雪上加霜。而于外科系统博士而言,与基础学科相比,发表SCI的难度比较大,虽然外语的审稿较快,但外文期刊除了注重科研内容外,对外文的语言要求也较高。况且对于需要掌握娴熟临床技能的外科医生来说,空有一篇光鲜的高质量论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常见个别博士从未接触临床,醉心于科研,却无法顺利毕业甚至酿生悲剧。5)个别导师期因望期过高而揠苗助长:个别导师为升更高职称或学术头衔,对自己的研究生下行政性指令,未能达到预期的文章要求不予毕业,学生迫于导师有形或无形的压力,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积极结果是逆境出人才,消极结果是弄虚作假。如此看来,科研时间的投入需要一定积累的,因为从古至今,任何一项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都是实验者本人穷其一生或几代人 甚至十几代人长年累月的呕心沥血之作。

       ㈣ 科研价值不值得:

          我们计划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科研就是耗费科研财力和精力。虽然大家都在读研,但我们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呢?首先拿考研动机来说,据说2012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165.6万,一年比一年多,但是这能说明我国青年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空前高涨吗?在面临社会各界都提高学历门槛的环境下,被迫考研的人数也是水涨船高,考研似乎成为大部分人转移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当然不排除少数人的确是对科研有极端的热情。可想而知,通过考研改变就业命运就是动机,有条件就好好干一番科研,没有条件就混个毕业,也是一些学子的心态吧。另外,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科研成果能否被自己以后就业的用人单位看重。众所周知,我国的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大城市的高校及附属机构和中科院研究所等,中小城市的科研基础是相当薄弱,基本没有开展。以临床医学骨外科为例,珠三角一些区级甚至镇级医院动辄就要博士,甚至对SCI影响因子也有很高要求,这些单位能满足博士所需的科研平台吗?或者还是当作普通劳动力使用?抑或因医院升级需要而提高学历结构呢?而面对中小城市医院又亟需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或只需要临床型的研究生时,作为在奋斗在科研前线乐此不疲的科研型硕士博士们,你们还会铆足干劲搞科研吗?也许你对分子细胞,蛋白质组学等滔滔不绝,而对临床知识和技能却知之半解,一上手术台却呆若木鸡?由此观之,社会真正需求会影响你对科研投入的热度。最后还有一个社会怪现象就是某些在职研究生完全是来混文凭的,其目的主要为评职称。由于在职人员本身一边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找枪手写论文也就司空见惯了。既然论文都不是本人亲为,那论文的质量又如何保证。在此,我想到了自个儿纠结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有些事,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或有没有这个必要的问题。所以科研是否有价值,姑且不论科研本身的价值如何,而在于参与科研的研究者主观动机如何了。

           当今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作为我国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这个群体却有如下突出的共同特点:1思想上有80后的时代共性: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留有鲜明个性的印记,曾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叛逆的一代,同时又是悲催的一代:学历贬值,房价高涨,网络泛滥,思想冲击。。。似乎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既是时代的弄潮儿却又遭受变革的磨难。2)经济上捉襟见肘:他们远离家人,在陌生大城市生活学习,除了学校少得可怜的补助,无额外的经济来源,勉强能填饱肚子,有些还自掏腰包当作科研经费,闲暇时刻,能去星巴克、必胜客、绿茵阁等场所已经是一种奢侈。3)心理上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压力:导师对科研任务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美好未来的期盼、同龄人的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社会大众对高学历者高分低能的冷嘲热讽。。。这些人群营造的压力会让他们时而恐慌时而惆怅时而彷徨,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自惭形秽的心理或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通过上述3点有点以偏概全的分析,既然选择了科研,我们研究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应有克服上述障碍的勇气,就应义无反顾的向科研工作所需具备的精神品质方向靠拢。

 

          通过上述“四种苦”及当代研究生共性的分析,乍一看好似理由充分,也好像在给那些“被逼无奈”的研究生正名,这就意味着上诉情况下的研究生科研诚信缺失真的情有可原吗?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诚信作为一种美德早就深入人心。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作为中国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任何年代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被任何理由抛却在脑后。其次,科研诚信影响范围甚广。诚信缺失不单止是一种信誉损失,更涉及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被浪费;若涉及关乎国计民生的科技项目,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若有问题的论文在国外现原形,则败坏国家整体形象。再次,科研诚信的前提下才让研究者端正科研态度。倘若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抱着一颗浮躁功利之心去搞科研,就不能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就不能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就不能以心平气和的心态去面对科研实验中每一次困难。因此,我们应大力倡导科研诚信,以诚信缺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

 

           然而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做好科研呢?科研需要实事求是、心如止水、安于清贫、能忍受寂寞孤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品质。但是我们不会忘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曾带给我们是如此多的心灵感触和精神震撼:关于锲而不舍的品质的有夸父追日、关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于虚心请教的孔子不耻下问、关于勤学苦读的典故有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关于诚实守信的典故有城门立柱、尾生抱柱等、关于尊师重教的有程门立雪、关于树立远大理想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面对上述的“四种苦”,作为具有上下5千多年文明的华夏民族的成员、作为在沐浴这改革开放春风而健康生长的80后、作为朝气蓬勃、斗志盎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具有一种成竹在胸的底气呢?我们又是否应有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呢?我们又是否应该表现出一种不惧风刀霜剑的霸气呢?另外,青年是祖国的希望,肩负这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而作为青年中具备高学历的研究生应需更高的政治觉悟。回想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爱国运动,他们富有斗志,心忧天下,情系国民,多少学子因追求民主和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人都是我们研究生学习的榜样,自觉的自觉的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具体落实在恪守科研道德和抵制学术腐败化中来。还有就是研究生期间是科研工作者一生中作科研的黄金时间。正因为上述研究生那三点突出特点,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尽管学术界常说有一个“媳妇熬成婆”的过程,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研究生时期是科研工作者一生精力比较充沛比较富有激情比较富有想象力时代,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这个期间系统的掌握基本的科研理论和培养灵活的创新思维,经过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才能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作出造福于人类的优秀科研成果。另外,跟在社会工作的人员相比,研究生的压力相对较小。研究生期间大部分人没有供房、养儿育女的压力,且社会应酬较少,人际关系圈子相对较窄也就可免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同化和侵蚀,因经济收入有限且有毕业压力而使许多物质和精神的欲望扼杀在萌芽状态,因而这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大好年华。总而言之,研究生有义务有责任有精力有心力可以做到具备符合科研的品质,研究生的我们能做到,且应该这么想,也有这个必要。

          鉴于得出研究生应该好好干做科研的结论,那么研究生们在面临科研环境的不纯净、科研条件不具备、科研时间不充分、科研价值不值得等“四种苦”时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修身养性,做人至上。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既然知道科研环境无力改变,既不是适应环境,而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强大到能抵制外界一切污染,不随波逐流,不跟风效仿,那么要做到这些,除了国家层面的正面引导,最终还是需自身加强学术修养。孔子曰:修身养性者德也。一个人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连恻隐之心都没有,那充其量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而已。所以从科学道德层面来说,诚信关乎品德。而作为医务工作者,裘法祖老先生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一旦某个医生出现诚信危机,同行者不会再信任,患者也不会再信赖,可以说你已无立锥之地。

          其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当你面对手边的实验条件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是否一定要一条死胡同走到底呢?或许你会怨天尤人,说要啥缺啥,你是否想到与他人互利合作呢?不要诉苦说你的科研创意无人问津,而是这个创意对别人的诱惑不够大。有句俗话说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遇到猪一样的队友,当你成为别人眼中猪一样的队友时,你难道就靠弄虚作假来自欺欺人,来证明自己并不是技不如人?那么我还想问,明明知道这个导师没有课题没有经费,既然怀着某种动机来了,那就坦然处之。我一个同学导师没有课题,他就想法设法到没有带学生的教授那里找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到处打探军情,绝处也能逢生。

          再者,惜时如金,灵活变通。既然科研实验周期有些不是人可以控制的,科研思维也难在短期内就立竿见影,倘若无力改变一些客观因素,改变一些可主观控制的因素也是可以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哪怕再忙,只要合理配置时间,做到科学高效,那就事半功倍了。有时候争分夺秒也不为过,男生少玩游戏,少点无意义的聚餐喝酒,而女生呢少花点时间去精心打扮或漫无目的逛街。。。。。等,当然一进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就有点偏激了。

          最后,人贵有志,能屈能伸。这个世界很大,人人几乎都曾有过天真浪漫的梦想甚至幻想,可现实往往残酷或者说是磨难让你的曾经的雄心壮志慢慢的销声匿迹。能考上研究生的人,智力也差不到那去,已经读到研究生这个阶段,也说明混混沌沌的人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那瓷器活,不要总想着把东拼西凑的数据能发表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在自我认知后有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的前提下,也不要不自量力霸王硬上弓。发不了SCI,就发中华牌,发不了中华,就发中国牌,再不行就发毕业最低要求,再不行那就认命,谁让你连个合格都做不到,放低姿态延期毕业又有何妨,不要老想着面子,为了面子铤而走险,丧失了诚信,日后当你成为某一个领域或一个部门的权威时,你可曾想过你的竞争对手会握有你的把柄让你受制于人,可曾想过今日的蒙混过关换来将来某日的自取其辱。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科研环境的不纯净、科研条件不具备、科研时间不充分、科研价值不值得等“四种苦”或多或少确实存在,通过上述诚信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研究生历史使命,研究生黄金时间,研究生生存压力相对较小等分析,说明了“四种苦”不应该成为研究生科研诚信缺失的借口,尽管在当前的科研体制和学术氛围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且科研诚信缺失不单止是科研者本人的问题,某些深层次问题确实存在,但我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事在人为,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宽科研渠道,广泛搜集科研资源,端正科学态度,摒弃自暴自弃念头,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容应对挑战面对厄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吧,人生终将美好。

      研究生同胞们,行动起来吧,请恪守科学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正之风,勇敢的对科研诚信缺失说“不”。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