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色谱实验记录(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3-16 00:47:04

(1)

  GC-9A后面接着看LC-6A。

  LC-6A在仪器室占满了一张三米宽的仪器台,因为部件太多了。它的具体配置在当时那个年代来看,可以用极尽奢华来形容:高压混合系统,三个液相泵,三个检测器(紫外,荧光,示差),大柱温箱,100位自动进样器,数据处理机,系统控制器。还有几个部件如溶液切换阀之类的,到最后也没有拆包装。配件更是多得温暖人心,十几箱各种各样的配件和耗材,数据处理机专用热敏纸就有好几箱,以至于最后处理机用残了还剩两大箱,想送人都没地方送。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大抽屉原装的岛津柱子,除了最常用的几根C18柱外,还有C8柱、氨基柱、氰基柱、硅胶柱各至少两根;另还有十几根长长短短的国产柱,估计是前几任使用者留下的,也不知道当年做什么项目。

  看着抽屉里这些用途不明的液相柱子,再想想隔壁房间那些同样不明用途的气相柱子,使我不得不关注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一个色谱实验室技术的传承。我不清楚其它地区的色谱行业传承如何,但是至少在广东,传承是相当不乐观的。因为经常有外单位的到我们这里学习,所以老是看到新面孔,尤其是企业实验室,一两年换一任是常态,经常前面的人还没做熟就又跑了,只有吃公家饭的色谱实验室情况略还好一些,不过想想我们这里那台GC-9A,十一年换了6 任保管人,也光彩不到哪里去。

  不跑题了,继续看LC-6A,我认为LC-6A两个亮点是必须要提的。

  第一点,系统控制器可以控制整台机器。

  可以控制三元泵走不同的流量不同的梯度,可以控制柱温箱的温度,可以选择紫外检测器的波长。(不过,在紫外换到可见时,还是需要用手转一下检测器的旋钮)。还可以设好自动进样程序并启动自动进样器。甚至每个部件的电源都可以插在一起,一开系统控制器,每个部件的电源都启动了。

  LC-6A是积木式设计,可以随意选装。可以选择只装一个或两个液相泵,也可以选择用或不用柱温箱,也可以选择手动进样或自动进样。这些改变,在系统控制器上可以直接适应。

  第二点,模式的极大灵活性。

  除了可以选择组装并变换不同的组件外,这台液相还有一牛B之处,就是只要把部件后面的电缆以不同的方式插拔,就能把系统控制器控制变成各部件独立控制。每个液相泵、柱温箱,检测器上都有设定装置。这样,万一系统控制器出了故障,马上就可以变成一套各组件独立运行的液相。

  LC-6A这个积木,可以随便搭配,我做的最大的一次改变是试着把它拆成了两套液相色谱仪使用。一套是双泵、自动进样器加紫外检测器,另一套是单泵、手动进样器加荧光检测器,都可以正常用。不过后来觉得太无聊了又把它装了回去。

 

(2)

  前面那两点,现在看起来当然不算什么高科技,但是想想它是1984年的产品啊,还有那100位的自动进样器,足以让同一时代其它的液相色谱仪汗颜。LC-6A的设计思想与现代的液相色谱仪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有些部件到现在也没有再大改变,的确是不需要再变了。我对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理解和相关操作经验,就是在LC-6A上打好了基础。

  不过虽然LC-6A整体功能很强大,却也有其软肋,最软弱的就是那个居然还要插五寸盘才能启动的CR2A数据处理机,用了几年后就工作不太正常。开始出现的问题是在走纸时有时会走不动,使得几行结果都打印在一行里,几次实验做了白做。旧处理机也不值得换,也不懂得换什么好,加上当年修仪器也同样不是件轻松事,找领导要钱就象割他的肉似的。所以修仪器也是给活生生逼出来的,研究了几次后我觉得可能是那两个卷纸用的橡胶轮有些松造成的,于是就自己动手,拆下那两个橡胶轮,用电工胶布缠绕一圈,就使得其尺寸相对大一些,纸就能卡紧一些了。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又走不动了,再仔细一研究,这次不是轮子的问题,而是电机有些不够力。换电机是个大手笔,正路走不了,就想了个歪招,先把热敏纸扯出一长条,拉到仪器后的桌子边缘,再用一根短绳子,一端系了一个大水瓶,一端系了个铁夹子,铁夹子就夹在纸的一头,水瓶悬在空中,这样可以利用重力给纪录纸一个拉扯的力量。方法很糙,但是颇有效,终于不用做实验时再操心那记录纸了。这种做法唯一不足的是测了十个样品后就要重新调整铁夹子的位置,否则一点点向下垂,水瓶掉在地上,就失去了拉扯的作用力。不过最后我自己对CR2A都失去了维修的兴趣,换了个旧积分仪了事。

  液相色谱仪比气相色谱仪更讨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如果你是个手工爱好者,你会发现液相色谱仪的动手空间比气相色谱仪要大得多。对于仪器部件和管路,经常可以找各种的理由拆来拆去,并尝试不同的组合。因此虽然经常在折腾它,但是不一定意味着它有问题。这些年LC-6A各部件需要我拆开来修的倒也不算多,算一算就是手动进样阀,液相泵和检测器这三样。

 

(3)

   先看手动进样阀。

  我接触过两种手动进样阀,岛津的手动进样阀是标准的六通阀,还有一台比较旧的WATERS液相色谱仪配了个传说中拿过什么什么大奖的U6K进样阀,那个U6K进样阀,我的感觉就是用一次郁闷一次,为什么本来简简单单的事情,非要往复杂里去折腾,而且根本也察觉不到精度会有任何改善。所以后来大家也很少见到这产品了,东西好不好,用户说了才算,不是厂家玩点概念就能支撑下去。再看看六通阀进样器,到现在这种产品也是没有什么变化,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平时这个六通阀就接在流路上,一般情况不怎么用它,仅仅是在系统控制器趴了窝,没法用自动进样器的时候才拿它顶一顶。

  虽然用得少,但是有一年它也出了问题。开始问题的表现就是整台液相的压力很大,越来越大,换了柱子也一样,我通过一段一段拆流路的方法查找堵塞点,最后发现堵塞点居然是那个六通阀。于是把六通阀拆下来,直接接在液相泵上面,开足马力好象也冲不出来。

  在很多书本上,都有讲到如果要拆装六通阀,一个注意的细节就是几个螺丝必须拧得松紧一致,这就需要一个带钮力计的扳手,我当然没有那东东,所以也一直不敢拆六通阀。不过这次是不拆就没得用,于是死马当活马医,咬咬牙直接拆开算了。

  拆开后才发现,里面是上下两个表面光滑的转子,液体的流路就刻在转子表面,通过上下转子的相对位移达到转换流路的作用。其中的两段流路的槽中,用肉眼就能看到有脏东西。我取了一根最细的缝衣针,小心翼翼地把脏东西挑了出来,象挑出两条黑虫子一样。  

  挑完后,再冲洗一下,就可以装回去了。由于没有钮力计,所以只能靠手感,尽量把每个螺丝都拧得差不多,拧得时候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最后测试的时候发现不堵也不漏,于是就这样一直用了下去。

 

(4)

  再看液相泵。

    LC-6A是三元高压系统,有三个完全独立的液相泵,而我们普通的液相实验最多也就用到二元,不需要走梯度时,更只要用一个液相泵就OK,这就给我们后来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一般在仪器用过15年后,再申请修仪器的经费就很困难了,这时候,拆东墙补西墙就成了最常做的事情。

  三个一样的液相泵,使得拆东墙补西墙成为可能。如果只坏了一个泵,马上拆装另一个就能直接恢复工作,如果不幸同时坏了两个泵,只要尽量回避需要梯度的实验,或者把梯度变成等度,还是能凑合做一做。

  上面是开始的设想,后来先坏了一个泵,拆开泵检查发现是电路部分坏了,于是就把驱动部件拆开留下备用。这样就紧巴巴地用两个泵。在拆开坏泵时我发现,在马达和那个正弦齿轮不是直接连接的,而是中间夹了一个象海星形状的塑料件再进行驱动,这种设计很有意思,应该是想用它用于降低马达振动对精度的影响吧。

  一个当初看上去上好的设计,如果考虑细节不够,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驱动部件夹塑料件的做法,至少忽视了几个方面的细节。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塑料的硬度、强度和使用寿命均不如金属;第二个细节,这个位置的受力其实很大;第三个细节,买得起液相色谱仪的用户也不是个个都富裕,就算是当年还有点小钱,在使用时间超过10 年后却不一定有钱换新机,还是得凑合用到使用不下去为止。

  那两个泵在使用16年后,在同一个下午的前后一个小时突然都发生了故障,听到里面马达转动时有很大的啪啪声,拆开泵才发现,原来两台泵都是一个问题,那个塑料海星老化碎掉了,所以马达的力传导不到正弦齿轮,只能一边打滑一边空转。我当时的第一感想就是小日本的工艺材料控制真是精确到了变态的地步,居然能做到两台液相泵的同一部件,能在出厂十六年后的同一个小时内都到达使用寿命的终点。

 

(5)

 

  泵用不了,想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申请,当时手头的实验碰巧还比较急。只能自己先想想办法了,当时仔细观察那些碎片原先的空间,突然发现如果在里面填充满空间似乎可以凑合解决,当时就满世界地找替代,材料体积不能太大,最好比较薄而且,强度还要够好。

  我算是整个实验室收集破烂最多的人了,各种各样的配件材料,上至淘汰的检测器进样器,下至旧的气路管,都给我留了下来并分类放好,甚至这些年只要是经我手淘汰的小仪器,都全部把电源线剪下来再去报废。材料虽然多,但是真要到用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用。

  在破烂堆里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合适的,正叹气时突然想到一个新方案,那个海星的空间是十字形的,那么如果横竖插入厚度比较合适的金属板不就可以了么,但是合适的金属板似乎更不好找,不过思路有了就可以继续变通,最后定下方案,找六把钥匙,横三把竖三把交错插入那个海星空间,再用细铁丝綑紧,刚好能勉强填满。

  于是再继续四处找不用的旧钥匙,配一把好钥匙怎么也要两块钱,还是以不浪费为准则。自己找不到就发动群众,不少同事第二天还带来了各式各样钥匙,最后凑齐全了十二把形状与厚度类似的钥匙,一个泵用六把,交错横竖放好綑紧,最后开机试一试,液相泵终于可以正常运转。

   这十二把钥匙修液相的方案,不仅省钱省事,更还经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两个液相泵继续使用了好几年,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直到搬家后整台机器停用为止。

 

   下面是LC-6A检测器部分的维修经历。

  LC-6A虽然配了三个检测器,但是经常使用的也就是紫外-可见检测器。这个检测器已经可以在系统控制器中设置全做波长扫描,但是有意思的是D灯和W灯却不能相互自由切换,需要用手转一下旋钮才能切换光源。

  这个检测器出过电路的故障,换电路板就不是我们能有所为的事情了。我对它做过的维修工作就是针对吸收池。检测池那里有一些堵的迹象,我先吸收池整个拆下来,再直接接在液相泵出口的管路上,再抱一台小超声波,把吸收池放进去,一边超声一边开泵冲,最后把脏东西冲出来为止。

  另一次堵塞,超声吸收池的方法也不顶用,只能把它拆开,由于手头没有什么配件,所以要特别小心,因为它的核心部件是两个凸透镜,这两个镜子则是用塑料垫片密封。问题就是那密封垫片是无色透明的,如果沾上点液体更是随时在眼皮底下无影无踪,怎么也看不到。这时除了仔细与小心,没有其它办法。

        塑料材料与金属材料使用寿命不匹配的问题,也造成过检测器的一次故障。有一次发现设定波长后发现无法调整到位,拆开后,看到了转动光栅的马达后面连接了一个塑料件,这个塑料件裂了,造成马达的空转。后来找到了一节旧煤气管,上面有个卡住气管的金属卡子,拆下来就直接套在出问题的塑料件上,拧紧后再打点万能胶,就又能用了、、我们做仪器的手里多点垃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6)

    最早在LC-6A上学习的液相项目,是植物油中的两种抗氧化剂,BHA和BHT。

  BHA和BHT的检测看起来挺容易的,实际上也是挺容易,处理方法和仪器条件都很简单。

  前处理方法:

    用百分之一天平称取2克左右的液体油样,放入10毫升具塞刻度离心管里,再用10毫升甲醇分三次萃取,每次的体积分别是4毫升、3毫升、3毫升,合并萃取液后放置过夜,过微滤膜后同标准进样。

  液相色谱仪的条件:

  C18柱,长度内径不限,流动相为92:8的甲醇水溶液,最大柱流量看柱压力。280nm的紫外检测波长,进样5微升。标准浓度圴为0.02g/L。在标准谱图上,BHA先出峰,峰略高;BHT晚一点也低一些。

 

  上面看起来的确很方便很简单,当年的条件一直这么做,做的结果也还挺好,也就没有多想其它的。后来想对此方法进行细节优化,却发现这已经是最优化的条件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细节。

  (1)用液相不用气相,这是因为BHA、BHT在液相上的灵敏度更高一些。

  (2)玻璃器材是10毫升具塞刻度离心管,注意,这里一个字也不能少。用上了才发现它与此方法前处理完全贴切,称样,振荡,萃取都很方便,内部空间也很适合2克油加10毫升甲醇的体积。

  (3)配成浓度为0.02g/L的标准使用液,不仅是因为此时的峰形恰到好处,而且由于厂家投放添加剂也是按规定浓度,那么如果称油样是2 克的话,那么处理好的样品溶液的色谱峰和标准溶液的色谱峰,二者的峰高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可以放心得用单点法较正。

  (4)使用4毫升、3毫升、3毫升分三次萃取再合并的方法,是为了保证BHT的回收率。单次萃取BHA,可以得到90%的回收,而对于BHT只有70%左右的回收,所以用分三次萃取的方式才能保证BHT的回收率。

  (5)280nm的紫外检测波长不是最大吸收波长,却是最小干扰的波长,峰形很靓。如果用220nm或254nm,峰形都很糟。

  所以,这是一个很完善的方法。我们后来仅仅针对不同样品又作了些细化,例如奶油和起酥油,在常温时是固态,我们就加了个水浴,把离心管放在水浴里使样品液化再提取。

 

(7)

  这种细节上如此完善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看到技术上的传承与沉淀。我记得自己是GC-9A的第六代保管人,而同一时期的LC-6A估计也不会好太多,j早已经换了几代。虽然后来找不到太多关于最早几任保管人的文字资料,但是这个抗氧化剂的液相方法无疑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后面的人一开始就能接手这一套完整的好方法,而不是自己白手起家摸索条件,是极其幸运的。

  这个液相色谱仪检测BHA、BHT的方法,后来还直接拿来测植物油中的另一种抗氧化剂TBHQ。虽然出峰时间与BHA不是完全基线分离,但是由于这些抗氧化剂都是非天然来源,油厂根据客户需要另行添加,要么加BHA和BHT,要么单独添加TBHQ,所以没有完全分离也不影响检测。

  刚开始做液相时,别人说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没想到多动脑子,后来才发现BHA和BHT居然还算是相对冷门的项目,以至于过了好些年后,还看到有些地方还把它当成新项目开展。想一想这就是市场需要的力量,本地有一家规模不小的油厂,所以植物油的检测就成了我们一直的工作重点,抗氧化剂的检测也就这样顺路早早开展了。

  一直跟着前任这样用液相检测BHA、BHT,当成是个理所应当的事情。过了数年后才发现这居然不是国标方法,而且还和国际方法差距很大。后来再去找了关于检测BHA,BHT的正式国标,直接崩溃。气相色谱法是第一法也就算了,第二法居然是薄层法,而液相色谱法连影子也没有。

  就算是气相法,前处理也搞得很麻烦,首先要自己装正相层析柱,且是湿法装柱,再用石油醚上样,用二氯甲烷淋洗,淋洗液还要减压蒸馏至近干,最后定容的溶剂居然是挥发性极强且毒性极大的二硫化碳。国标上附的标准谱图也相当难看,不仅基线不好峰形也不好,两个峰还没有分开。我以前闲极无聊还试着做一遍,做到过柱时看到油脂也一起淋洗下来就直接放弃了。

  如果当年我一开始就是完全跟着国标走,也许就这么硬着头皮做下去了。但是在做熟练了一种既简单效果又好的方法后,再去换成另一种步骤复杂结果还不一定可靠的方法,这就不是嘴皮一动吭声“这是国标”就能说服我的了。

  结果准确、操作可行,是选择检测方法的最基本要求。

 

(8)

  做食品检测的理化实验室,如果有液相色谱仪,有两个项目是肯定要做的,那就是苯甲酸与山梨酸。而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项目,在当初我刚开始做液相时,我们实验室也都还不会做,这还是在第二年,当成新项目才开展起来的。由于是新项目,没有技术传承,只能自己找国标了。这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以看国标书为开始的使用液相开展新项目。

  液相色谱法检测苯甲酸与山梨酸多参照GB5009.29,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薄层法嘛,买过一些硅胶G板(测黄曲霉毒素B1)和能测苯甲酸的AF254板,自己无聊时还涂了几块板,拿到紫外灯下一看,商品板几点蓝星如太阳系几大行星分布图,自制板则布满小蓝点绚烂似仲夏夜之银河系,只能直接放弃。我们这里还有人用薄层扫描仪做过苯甲酸与山梨酸,深度怀疑也都是硬着头皮才敢报结果。

  开始也试过用气相法测苯甲酸与山梨酸,还填了根柱子,填料是 5%DEGS+1%磷酸固定液的60-80目 Chromosorb W AW,这根柱子是我唯一购买的商品填料,因为自己始终没想明白那点磷酸应该怎么配进去,也就偷懒算了。

  应该说,用气相色谱法做苯甲酸与山梨酸的效果还是完全可以的,重复性和保留时间稳定都不错,就是达到稳定的时间会比较长,估计与柱子里的那一点点磷酸有关。但是我们最后还是放弃了气相法,原因就在于另一个项目糖精钠。一般饮料中在开苯甲酸与山梨酸时也会开个糖精钠,糖精钠只适合用液相(那种衍生法气相测糖精钠的方法属于传奇,波谱法更是属于传说),而在测糖精钠时同时也可以测苯甲酸与山梨酸,所以只要手头有液相,不如一起把这三个项目都做完了事,谁也不会无聊到再分开检测吧。

  有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虽然大家都是用液相色谱法同时测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但其实并没有一个国标方法是可以同时直接测这三种添加剂,糖精钠是GB5009.28,苯甲酸、山梨酸是GB5009.29,表述文字相互无交集,但是在GB5009.29的标准谱图里却是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这三个峰,于是我们就有理由这么用下去啦。

  我对于国标方法所配的标准谱图经常有一种无力感,单看文字我根本不知道做得效果如何,一看图就没底了。许多国标方法配的标准谱图,与其说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不如说直接打击了我们应用该方法的信心,不少标准图不仅峰形难看,分离难看,更低级的是居然基线也很难看。还算好,经常能发生谱图中的标准峰数量超过文字说明的事情,友情赠送,算是个小小的感情补偿吧。

 

(9)

  在确定用液相色谱法后,就按国标要求准备试剂。参考GB/T5009.29,流动相应为5:95的甲醇:0.02M醋酸铵溶液,按着这个比例就能做成功实验,不过本着“人生就要不停折腾”的精神,我花了不少时间把各个条件都折腾了一遍,折腾才有进步,进步就是快乐。如果要问如何学习做色谱,我想的就是,首先要有人带进门,但是在进门之后,就只能靠自己学习,要多做方法细节的调整,不断地比较结果并反推原因。

  我在这台LC-6A液相色谱仪上的第一个项目是BHA、BHT,但那是接着别人的方法完全摹仿,真正开始对液相色谱实验有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就是在对苯甲酸、山梨酸液相条件的各个细节的不断调整中才开始建立的。可以这么说,该折腾的不该折腾的地方都折腾了一遍,我的液相色谱基础也就是这样打下的。

 

   做液相肯定要用流动相,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甲醇。

  我们都知道配流动相最常用的有机试剂就是甲醇、乙腈。自己试过好象两种用起来也差不多,不过甲醇便宜很多啊。虽然现在的液相方法有不少用乙腈,但是当年基本都是以甲醇为主。

  另外,不少书上也有讲可以用四氢呋喃,但同时却说了四氢呋喃里往往会加稳定剂,我对于那个稳定剂多少有些不放心,谁知道对实验有什么副作用。不过后来自己我也试过用四氢呋喃作流动相,直观的区别就是压力不一样,但是峰形和分离好象无异样。想到那个稳定剂,还是不用算了。  

  使用甲醇应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防止流动相里长细菌,尤其在南方天热时,很快就会长霉菌,液相色谱柱进多了霉菌很快就完蛋,甲醇有杀菌作用,使细菌在流动相中无法生存繁殖。另一个作用是保护柱填料。

  不是所有的有机溶剂都能保护好填料,我试过不少试剂做流动相,除甲醇、乙腈、四氢呋喃外,还试过用乙醇作流动相,这么试的人可能不多。当时整个仪器室都是浓浓的酒香,虽然乙醇对人无害,也能杀菌,但是却对柱填料不利,很快这根柱子就完蛋了。我还不死心,又换了一根,又很快完蛋了,估计与乙醇的弱碱性有关吧。这算是我做过的比较失败也比较奢侈的尝试了。

  乙醇作流动相有些其它特点,这里再补充一下:乙醇的粘度很大,在液相上压力特别高。关于它抑制细菌的效果,我也专门做过研究,先配制不同比例的乙醇水,分别倒进平板里,在温箱培养几天后再看结果。发现10%的乙醇水可以杀菌,细菌基本杀没了,若乙醇比例在5-10%之间,可以抑菌而不能杀菌,5%以下的乙醇水就没什么效果了。

 

(10)

   配制流动相的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因素,因为大多数流动相都要用到水。

  我们的液相色谱仪比较幸运,隔壁房间就有一台MILLIPORE的纯水机,不用头疼哪里找纯净水的问题,平时需要用水的时候提瓶一接,放心又方便。只在纯水机出故障要修理的时间就没有办法了,我就试着用小瓶装的怡宝纯净水代替,效果不错。在用怡宝之前还不太放心,于是就倒了几个平板测一下细菌值,过几天从温箱里拿出来看,只有个别平板上长了几个细菌斑,多数平板很干净,实验表明小瓶装的纯净水还是可以用的,不过,要注意随用随开,开了瓶后放长就又会长细菌了。

   由于对水中会长细菌这一因素的顾忌,我在后来的液相实验中,尽量回避在液相相瓶中放纯水,虽然乙醇上有些实验方法是把纯水当成是一个梯度单元,而且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每日更换纯立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我们要考虑到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可能犯错的几率,以及出错后的后果。换水是件小事情,今天会记得,明天能记得,不代表后天也能记得。我自己能记得不代表别人也能时时记得,所以在建立液相方法时,如果要用纯水的,尽量用5%的甲醇水代替,这样就从根源上杜绝了纯水瓶里长细菌的问题。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流动相中的缓冲盐。我们谁都知道,在做液相色谱时,流动相要尽量少用或不用缓冲盐,不仅是因为多数缓冲盐就是常用肥料,更容易长细菌,更因为怕缓冲盐在溶液中析出结晶后,对柱塞杆有不良影响。所以在摸方法时,能不用缓冲盐就尽量不用,能浓度低一些就尽量低一些。

  如果说我们杜绝不了缓冲盐这个液相实验中的有害但是必要因素,我们至少可以使它对系统的损害降到最低,这样因它出故障的几率也能降最低。 

  液相做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缓冲盐是醋酸铵,由于它有析出后升华挥发的可能性,所以算得上是最温和的缓冲盐了。加入醋酸铵是为了调节流动本的离子强度,使待测物能保持良好的峰形。我也作过这方面的对比襂,在无缓冲盐的纯甲醇水体系中,苯甲酸和糖精钠的峰形良好,还可以检测;但是山梨酸的色谱峰峰形却呈破裂状时,只有在加入一定量醋酸铵后,山梨酸才能保持良好的峰形。

  对于多数需测防腐剂的样品来说,苯甲酸、山梨酸是常规的联合检测项目,只测苯甲酸、糖精钠而不用测山梨酸的样品很少,所以这个实验是离不开缓冲盐的。

  关于流动相中缓冲盐的浓度,也做过具体的对比实验,0.02M、0.04M,0.08M均可,所以就选择0.02M的浓度。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