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南工大推出毒废“克星”

2013.10.11

  毒土回生不靠“洗” 污水变清不靠“兑”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许多中小型化工厂、医药厂等不是关停并转就是远距离搬迁,随之而来的是搬迁后遗留厂址的土壤修复。别外,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难氧化、难降解,现有的通用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排放要求,所以就难免出现偷排或大量兑水达标的现象。如今这两个问题都有了良好的解决之道。

  南京工业大学徐炎华教授在国庆节前夕提出:“摘除土地‘毒瘤’,不能靠洗土。”这位从日本归国创业的学者早在2007年就创办了具有“三废”治理研究与实践平台的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日前,他们又与南京土壤环科所、南京化学工业园共同申报了土壤工程中心。在技术平台多方协同下,其推出的中试装置已经在常州市、南通市完成了工程化应用。

  “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传统的做法是靠‘洗土’,一方面浪费大量的水,不利于节能环保;另一方面水渣中污染源还存在着,并非彻底根治。我们采用的是将有机毒物分解的方法使土壤成分达标。”

  在徐炎华教授的固废实验室,可以看到一堆散发恶臭的土块和一些形状各异的灰黑色小球。他介绍:“我们通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修复设备,将污泥根据需要制备成不同填料,可悬浮、有多孔,应用于化工废水治理中,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南京化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鲁毅介绍说:“企业污水处理中会产生大量污泥,污泥处理通常采用焚烧法,成本很高,每吨在2500元左右。”南工大日前与扬子石化公司达成污泥处理合作,每吨只要花1000元左右即可实现土壤无害化。就在前段时间,红山新材料产业园硝基苯厂搬迁,留有360亩荒置土地,也由他们起死回生。

  针对难处理的化工废水,他们将化学氧化、电催化氧化、波氧化和催化技术集中在一起,推出了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处理成本低的技术方法,并应用这项技术成功建成苏州飞翔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与回用示范工程。徐炎华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生化系统脱氮强化技术以及循环吸附再生新技术等为核心的集成工艺,实现了稳定的中水回用,回用率达到了70%以上。而采用氨氮循环吹脱技术不仅注重消除二次污染,还立足变废为宝,使废水中的氨实现资源化利用。

  另据了解,我国第一套煤炭直接液化制柴油的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装置所产生的煤化工废水一直难以治理,国内外30多家单位先后开展实验,徐炎华教授的课题组现已成功完成中试。在预处理阶段,他们采用流化床微电解技术以及高效催化氧化技术为核心的组合工艺,保证了生化进水水质。针对生化尾水,他们采用深度氧化技术,为二次生化提供了保障,最终的中水回用指标可满足锅炉补给水要求,实现了煤化工废水100%回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