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人往,匆匆过客,萍水相逢。 车上车下,茫茫人海,擦肩而过。

“啃老考研”亟需“心理断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11-08 14:15:56/ 个人分类:future

大连一名小伙明年即将大学毕业,他决定报名考研究生。但家里因供其读大学已没有积蓄,再也供不起研究生。于是他给残疾母亲找了一份刷厕所的工作,还说,腿上有残疾的妇女也就能干保洁了,逼其用工资供自己上学。(10月9日 新商报)

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这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已经为儿子付出了很多,然而伴随着儿子的长大成人,这一切非但没有结束,甚至还将意味着更多。当儿子通过电话不无得意地告诉她,“你攒好学费等儿子的好消息吧”的时候,很难说清楚喜悦与苦闷究竟哪一种情绪会占据上风——身有残疾的她如何去“攒好学费”,早已不堪重负的开支是否算得上“好消息”?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加重了经济负担的话,儿子所下的“残疾妇女只能干保洁”的定义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打击。然而,任劳任怨的母亲显然无暇顾及这些,当儿子陶醉于自己一手炮制的“好消息”的同时,她的母亲只能默默打点着远足的行囊。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伟大与自私、温情与冷漠,一切都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不由得使人不胜唏嘘。


儿子向母亲伸手的理由冠冕堂皇——报名考研究生。实际上,这也正是许多不愿就业的大学生向父母要钱的最佳借口,而这样的借口之所以屡试不爽,是因为没有哪个家长忍心置子女前程于不顾,即使这位贫寒且身有残疾的母亲同样也不例外。类似毕业不愿离开学校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由此还引出了一个不太好听的称谓“赖校族”。所谓“赖校族”,既包括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研派”;也包括不愿离开学校的“恋校派”;同时还有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选择“赖校”,“赖校族”都难以逃脱“啃老”的嫌疑——虽然已经成年,并且具备了谋生能力,但仍未“断奶”的他们依然要靠父母供养,不过是把“啃老”的地点搬到了大学校园而已。


如果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能姑且容忍孩子“赖校”的话,“赖校族”对于那些低收入的父母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不必过度指责父母的溺爱,为人父母总想为子女奉献更多,面对这样的一幕,最需要反省的正是那些动辄以“天之骄子”自诩的子女。相当一部分“赖校族”,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权宜之计,如果这位儿子也是如此,当务之急是要调整就业姿态,努力寻找一份工作以实现自立,而不是一味给父母增加负担。还有部分“赖校族”一味好高骛远却又逃避现实,如果这位儿子有着同样的想法,尽快充实自己完善人格独立就显得愈发重要,否则只会越来越难以融入现实社会。即使真的是出于学业的需要,这位儿子也完全可以借助于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手段来完成,何必要将“啃老”当作完成学业的必然代价?无私的母爱伟大的令人窒息,但像这样连母亲都无法关爱和体贴的人,又能奢望他能关爱和体贴任何人呢?


逼迫母亲刷厕所以供考研的虽然只是极端个例,但类似“啃老”的话题却一直屡见不鲜。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安理得“赖校啃老”的时候,这种心态足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由此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或是家长身边不愿离开。


所谓“依人者危”,过度依赖于他人无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即使所依赖的只是自己的父母。对于那些边“啃”书本边“啃”父母的“赖校族”来说,也许率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成才”这样宏大的命题,而是怎样“成人”这样实际的问题。是时候给这些习惯于陶醉梦境的大学生们“断奶”了,惟其如此,才不至于使他们一再将含辛茹苦的父母当作无休止盘剥的对象。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5-04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055
  • 日志数: 15
  • 文件数: 19
  • 建立时间: 2007-10-24
  • 更新时间: 2010-09-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