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实验,关门科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0-31 15:14:41/ 个人分类:情感

毕竟是个学化学的人,数年的磨练,抵抗化学药品侵蚀的能力应该比一般人要好点。但是,最近还是没能承受住一种硫醇的攻击。正在忙活之际,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面而来,顿是头晕眼花。虽然在楼房的尽头,但味道是越来越浓,只好关门走人。

 

走过化学楼的人都知道,里面外面都是毒气源,日日月月年年,从不间断。平常忍一忍也就算了,但这一次超过了极限。走出大楼好远,想起来在国外的日子,环境真是天壤之别。

 

国 内化学楼里的实验室,多数时间是敞开的,穿的花花绿绿的研究生们在实验台前忙忙碌碌,一瓶瓶的药品摆满了台子。为了方便取药,通风橱的门通常都是半开。“ 开门实验”好象成了传统:一来可以让人看到里面正忙于工作而不是偷闲,二来可以让里面的气味随风飘散而缓解污染,三来可以在发生危险时让自己快速逃散。大 学里面化学楼应该最容易找,“跟着气味走”就行了。

 

我 去过的国外实验室并不是这样,他们都是“关门实验”。实验室的门总是关着的,无论里面做什么实验。如果是危险性高的实验,那些门都是密码锁的,外人根本进 不去。从楼道里走过,不开门你是不知道里面干啥的,就不要说刺鼻的味道了。更重要的是,在危险来临时,实验室的门都是自动关闭的,而不是打开!

 

与实验相反,对待科研国内外正好翻个。做完实验,该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推导结论的时候了,研究生和导师们都躲在屋子里,门关的紧紧的,一来怕别人来打扰,二来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数据了!该删的删,该改的改,直到一篇宏文投出,才会开门含笑离去。

 

“ 关门科研”不仅仅是个人,整个中国科研大军都是这样。讨论“科研计划”时,大都是闭门会议,把资源分清了、都满意了才开门,怕被人瓜分;有了“科研结果” 时,通常都是闭门磋商,直到把那点“结果”做烂了、文章发光了才肯开门,怕被人偷走;请来大腕做“科研报告”,大门也是关的,有头有脸的人坐在里面,无关 人等进不了那个门,即使进去了不但尴尬(没你的名牌),也会被鄙视的(没你提问的份)……

 

国外不同,均是“开门科研”。学校的任何一个科研政策,都要通知每个职员,连访问学者都不例外;有了新结果,都是到处宣扬,广泛合作,甚至都扔到大街上给社区群众讲;学术报告,没有位次的安排,早来有座,晚来没位,校长来晚了想坐也只能做地上 ^_^

 

中 国的研究人员都有“牺牲精神”,百毒不侵,即使每天都在化学药品里度过也心甘情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这样的“牺牲”,强迫别人也学着牺牲,“开 门实验”就是学术素质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都有着强大的“数据处理”本领,能化腐朽为神奇,妙笔生花。但是,不是每个数据都可以“处理”的,硬把黑的描成 白的,“关门科研”就是学术道德问题。

 

“开门实验、关门科研”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学术的现状。是继续发扬光大,还是果断抛弃,每个研究人员都应该自己给自己做个决定了。


TAG: 实验科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