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3 10:02:53/ 个人分类:论文技巧

  现在中国各种科研基金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重大项目研究基本上都要求与重大疾病、国计民生挂钩。很多基金负责人在视察大学或者研究所的时候,常会旁敲侧击,“ 语重心长”地提醒科研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的确,公众纳税人有投入就有产出的要求,而科学的研究模式也逐渐地从以纯好奇为动力的研究演化成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研究,但是这一切都要以尊重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前提。

  科学发现的历史一再重复着一个事实,许多伟大的发现来自于对科学基本问题的追寻,而这些重要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存在当时不能估量的应用前景。

  以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为例。

  由于DNA聚合酶的特性,理论上随着细胞的分裂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就会缩短一点,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染色体不就消失了吗?染色体如果在异常条件下断裂,它们会很容易融合或者被降解,而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为什么不会融合或者被降解呢?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最初只是想回答这两个未解之谜。后来研究发现,端粒酶通过自身的RNA模板不断复制端粒DNA来补偿染色体复制的缩短,而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或者融合。后来人们还发现,随着细胞的衰老,端粒DNA 逐渐缩短。在很多癌细胞里,端粒酶的活性会被激活。端粒和端粒酶因而与癌症和衰老密切相关。端粒酶成为治疗癌症的重要靶标。

  端粒的发现实际上也成为发明人工染色体的最后一环。当年人们将人工线性染色体转入细胞后很快被各种酶攻击降解。当端粒接到人工染色体的末端后,它就不再被降解了,能够在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被复制。这个发明又使大片段DNA能够克隆到人工染色体。而大片段克隆后来又为人类基因组的测序立下汗马功劳。环环相扣,端粒最初的发现者远不可能预测到它能够在这些方面作出贡献。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系,就像根叶和果实的关系。根叶茂盛而不开花结果的树只有观赏价值而没有食用价值,但是果实的养分归根结底来自于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以及树叶光合而成的有机物。道理非常浅显,农民不会因为根叶没有食用价值而一味地求取果实吧。

  还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基础研究是世界共享的,中国还比较落后,所以应该跳过基础研究直接做应用研究。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欠推敲的。研究成果从发现到正式发布,一般都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滞后期。而其他国家的人也不是傻子,有应用前景的发现在发布之前都会主动跟公司合作,申请专利。而专利的获得和科研成果的发布一样,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只有第一的人才能获利。中国如果在基础研究方面没有原创性的发现,而只是跟踪别人的发现,那么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必然失去先机。

  中国在生命科学的应用研究方面的确非常欠缺。基于已有知识的应用研究的确需要大力提倡,但是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缺乏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培养和引进应用型的人才。百人计划或者千人计划,不仅要瞄准国外科研机构的学者型人才,也要瞄准国外大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工程型人才。如果想把基础研究的人才硬拗成应用性的人才,一是这非他们所专长的,效果有限;另外还打击广大基础研究人才的积极性,变得浮躁,无所适从,不能静下心来做他们所擅长的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世界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应用研究,和以解决在科学发展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动力的基础研究,完全能够且应该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作者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访问学者)


TAG: 关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09-11-03 11:52:53
感谢分享!!!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