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生长机制的肤浅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09 10:55:14

(一)

        就我熟悉的建筑材料来说,钢和混凝土的属性差别很大。

        常用的低碳钢属于塑性材料,在受拉和受压时表现出来的弹性极限相差无几,并且在屈服变形过程中还能维持较高的抗力;其缺点是价高,而且容易遭受环境腐蚀和不耐火。

       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浇筑过程简单,造价相对低廉;但其抗拉强度大约只有抗压强度的1/8~1/12,而且一旦破坏,其抗力便会急剧下降而很少残余。

       为了优势互补,人类发明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并已经建造了海量的多层至高层建筑,而且又采用钢-钢筋或劲性混凝土组合结构建造了一定量的超高层建筑。

(二)

        所谓创新型人才,我理解是指那些具有相对广泛知识和技能,并由此能够具体承担和组织力量创造性地解决既有和未来重大问题的人。既有知识是课堂可以传授的, 技能培养在学校大多却只能是实习和走马观花,其收益程度与学校组织管理、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因素相关。具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是成 为有用人才的重要基础。但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看他或她在重要的实际专业活动和管理工作中能否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表现;而是否 能够得到这类机会,虽然有时也存在着偶遇现象,但更多地与社会用人机制、工作单位风气关系密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封建专制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双重影响下,至今仍没有走出官本位和计划经济的阴霾。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挖掘基本是由上而下难免失 误,人才工程计划层出不穷且政策不具连续性,无形之中不但造成了大量资源包括时间的浪费,而且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会隐性地损害更为广大的科技和管理人员 的工作条件,并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既然举国上下现在都认识到我国顺应潮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并渴望冒出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我们为何就不能尽快对上述墨守成规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进行变革呢?对经过较为充分的论证且决策即将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国家层面上选拔高级人才组织攻坚战;而对其它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则应研究出台新政策,以提供相对自由和必要的研发环境条件,让更多的能人可以脱颖而出。

        由官本位色彩的“人才培养”,向具有服务意味的“人才生长”转变,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政策理念上的变革。


TAG: 人才思考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