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

体验——挥之不去的人生追求(人之思考25)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2 11:03:47/ 个人分类:健康生活

“活动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原因是人之天性使然,即主要为了体验。 说到体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亲历者,都有道不尽的体会,或者准确地讲,都有难以忘怀的感受。可惜,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工作者,却不大意识到这一点,即 便在活动中,比如研究进入攻坚阶段,新观念、新思想闪耀浮现,感触良多,激动万分,也不善于捕捉和享受。这是十分遗憾的。

 

科 学、钻研偏重思辩、理性,通常与情感、体验隔开一定的距离。可是,理性与体验又总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只有前者而后者毫无踪影。懂得协调好二者的 关系,让它们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对立,不仅是人生遭遇的一大挑战,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孔子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耳顺;七十而心欲不逾矩”,说得是人一生中志向、认知、修养、道德的规律性变化,显然这里较偏重前者,即理智和精神方面。其实,发生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对 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来说,追求和享受生理、情感等方面的丰富体验,让它如甘露般滋润、回报自己,从而保持青春活力,何尝不是人生发展道路中 的应有之义。

 

不 要以为这样说,有点小题大做,不登大雅之堂。恰恰相反,将人的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回归该有的位置,恰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一 切活动本来就该与人的各种各样需要保持协调。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投胎到这个世界,起初本能的力量左右着自己的举止——行为喜好制约于关乎生存的体验——但 很快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后天习得统帅一切,从衣食住行、生活习俗,到事业操守、理想目标统统纳入社会规范中。这是文化进化使然,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大家生 活得更好。所以,学习、升学、就业、效益、成就、贡献等必将习惯成自然地成为每个人活动的主旋律。

 

但 是得牢记,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投身于这些活动,动因已经变为主要源自外部;追随这样的轨迹活动,认知和智力也占据了强势地位。注意,受外部影响的东西,以 及凭藉认知和智力行事,有时跟人的本性会发生偏离。换句话说,它们并非直接渊源于人的内在需要——充其量只能算是满足自身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弄得 不好可能违背自己的初衷。与之比较,生理、情绪、意愿则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关注和倾听它们的呼声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

 

如 果这样尊重体验和推崇体验,社会上发生的许多现象就很好理解。一般说来,凡是与生理、情绪和意愿相关的活动,无须家长、老师和领导的动员,我们的孩子、学 生和所有在职人员都乐意参与,甚至趋之若鹜、欣喜若狂。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现实却容易给我们开玩笑:明明认知、理智、智慧是用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其目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造福人类,所以不管如何神通广大,腾飞得如何高远,最终都得落实到维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根基上来。可是,总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 误,利令智昏,以所谓的“成果”、“战绩”掩盖人们对活动体验的正当追求,以致连人起码的生存需要和创造美好未来的意愿也化为泡影。

 

有 意思的是,大自然“上帝”早有预料。为了让变革的手段与人的内在需要亲密无间、永不分离,以便认知、智力、理想、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己,“上帝”发明 出“体验”这个人类才有的东西予以保障。此话怎讲?原来,通过自然选择和文化选择的共同作用,人类的活动不单单是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同时还让“体验” 随时随地恩惠之或监督之。如果我们把“体验”当回事,人间蠢事就会明显减少,人间的乐事就会大大增加。

 

因 此,体验决不是活动时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活动者须臾不可丢弃的好东西。虽然它有时会用惩罚警告我们:不可如此这般。可是在大多数时候,体验更像“味 精”,它能让你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更像“咖啡因”,它能使你提神醒脑,工作起来精神百倍,如痴如醉……一句话,体验好似“蜂蜜”和“贴身衬衣”,它使你 生活得甜蜜、温馨和幸福。所以,理直气壮地追求体验,是人性的终极关怀,是每个人该有的挥之不去的追求。

 

难 道不是这样吗?对一个饥寒交迫的人来说,吃饱穿暖的体验比什么都好。这种体验与生存需要挂钩,所以通常情况下,凡是来自生理性快感的体验,人们都不会轻易 拒绝。不仅如此,在条件允许下,无论谁,都渴望这种体验多些、再频繁些。故而,现在条件好了,根本无须担忧饥饿,然而酒足饭饱、一醉方休,往往成为人们享 受人生的一种做法——哪怕吃得过头有害健康。

 

体 验,不仅仅限于追求生理上的快感。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吃喝,单纯为了充饥是“小儿科”,变换吃喝的花样才受到普遍欢迎,因为谁都希冀借以获得更长久、 更浓烈的兼具生理心理的愉悦体验。于是,美食、美酒、茶道等五花八门的饮食文化应运而生。在这里,吃喝变为品尝是一种时尚,只有品出滋味、尝出意境,才算 不辜负活动,才算不虚度光阴。是呀!体验只有深刻感受,情趣才会降临;体验只有好好把握,才能令人陶醉。如今,吃喝玩乐时常连在一起,其用意就是让体验效 应及其带来的快乐达到极致。

 

当 然,通过物质刺激追寻美好的体验,相比形形色色的艺术活动来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最能让人尽情享 受快乐体验的活动唯艺术莫属。已经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艺术不论哪一种,游戏、音乐、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等,其实都是人们积极情绪表达宣泄的产 物。反过来说,我们参与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不管专业也好、业余也罢,表演也好、观赏也罢,都是因为艺术活动最能借以集中而强烈地体验内心难以言表的情 感。艺术活动是人类一大发明。人类如果没有艺术,生活将会变得寂寞和枯燥。所以擅长逻辑思维的哲学家、喜欢理性判断的科学家,再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时间再 紧张,也会不忘写写小诗、拿起小提琴拉拉乐曲。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情感体验对于人们的生活犹如精神上的水和食物,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顺 便一提,夫妻生活是人一生中美好体验最精彩、最华丽的篇章。爱情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以及文学创造的不息源泉,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多少年来,爱 情生活充满着无数的离合悲欢和喜怒哀乐。假若没有上帝创造的体验降临人间,可以肯定,我们的生活就会平淡许多。你瞧,在金婚、银婚的祝寿会上,老夫老妻风 雨磕碰一辈子,如今子孙满堂,回忆往事,逝者如斯夫,多亏有丰富的体验伴陪和支撑,所以到了晚年依然对生活充满留恋。

 

要 强调的是,说到体验是挥之不去的人生追求,同样也适合认知、学习、研究等看似枯燥的领域——这些领域历来对体验不屑一顾。须指出,理性与体验各管各,是一 种片面的陈见。实际上,无论干什么事,如果要做得出色、创造非凡的辉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即把事业真正作为感受美好体验的唯一途径,你才算真正进入角 色。

 

不错,事业创新,智力、智慧至为关键,不过你也得知道,缺乏情感的智慧是不完整的。根据斯腾伯格(Sternberg,1990)有关智慧内隐理论,智慧除了认知能力、反省过程外,情感特征也被列为三大维度之一。好奇、兴趣、移情、快乐之所以被诺贝尔奖获得者视为成功的不二“秘诀”,其背后就是由于对他们来说,只有科学研究才能使他们获得别处享受不到的畅快体验。

 

最 后要说,“体验——挥之不去的人生追求”,这种现象适用于所有的人。西方财富巨头不惜重金,搭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是为了体验未曾经历的神秘体验。当今堪 与爱因斯坦比肩的大科学家霍金,行动极其困难,偏偏也要到太空中体验一下人失重的感受,是为了找到科学的灵感。再放眼四周,人们追求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潮 流、一种境界,电台电视台、报刊以及各种论坛、讲座上,经常传来类似的声音:“悦读”,“科学是美丽的”、“工作为我带来终身的乐趣”、“思想的享 受”……


TAG: 人生追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