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一个简单标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2-02 09:50:09/ 个人分类:分析

科研是一份工作,既然拿工资,就要讲效益。对科研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水平”,一定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鉴于谁都倾向于把“自己是最好的”做为默认值,客观的标准还是非常需要的。

 

在科研这个“以文章论英雄”的行业,发表文章的水平似乎就代表了研究水平,所以用SCIEIimpact factorH-index等做为考核依据。这些标准是客观,但问题也很多,例如不同学科甚至研究方向不好做比较。再深究一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怀疑“以文章论英雄”的基础。

 

有没有一个更好的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方法呢?我瞬间想了一个:

 

中稿率 = 发表论文数 / 投稿次数

 

拒稿率 = 1 - 中稿率

 

 

另一个不同意义的“拒稿率”曾被用来评价期刊的水平(受稿数/收稿数),但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还不曾有人提过。

 

想一想是挺合理的:首先这种方法避免了学科差异的困难,不管是文理大科,还是细致方向,都能适用。其次,避免了期刊杂志差异的困难,不管是高IF的还是低IF的,均可考量。更重要的是,拒稿率反映的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真实”能力,只与他自己的“水平”有关系。如此一来,就将具体工作这一“物”的因素与思想认识这一“人”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而全面地考核水平。这是因为: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必经阶段。一篇论文能不能发,不是杂志说了算,更不是评审人说了算,完全是“作者自己说了算”,这依赖于货真价实的工作。把论文发到哪儿,只需要作者自己的判断或者自知之明,这依赖于作者对本学科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另外,此评判指标有利于甄别人才。虽然发了很多论文,如果是东家不中换西家,百投一中,拒稿率奇高,要么十有八九是水货,要么十有八九是想撞大运,作者可能是潜在的靠论文致富的“老板”。与此相反,如果是百投百中,拒稿率为零,虽发文寥寥,虽IF不高,但卖的都是干货,更重要的是,作者可能是潜在的所属学科领域或方向的“领军人物”。

 

当然,需要注意四点:

 

一,此“拒稿率”与期刊杂志的“拒稿率”无关,但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做为一个定量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垃圾杂志、买卖论文的情况,可能更加实用。

 

二,例外还是会有的,天才不在考虑之列,“少数服从多数”。

 

三,统计“拒稿率”是否涉嫌“侵犯隐私”,还需要法律咨询为上;

 

四,“评价水平”和“评价业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水平是把自己的事干的怎么样,业绩是把别人的要求满足的怎么样,切勿混淆或曲解。


TAG: 标准科研人员评价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