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时的磨练,终成大器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15 10:09:09

刚看标题还以为是某个成功学一类的文章,读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对工作时间的统计。文中提到:所谓的天才基本上不存在,之所以被称作天才是因为训练时间比别人多。一个生手要成为该行业的翘楚,大约要经历1w个小时的训练。我大约估算了下,按照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周工作5天,需要坚持250个周。设定每年给自己放两个星期的假,5年可以成就。­

5年的时间长吗?不长,可是人生有多少5年呢?很长,可是你已经度过了多少个5年?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很早就学习背诵过了,如水滴石穿、铁棒磨成针,到包含悲壮的大白话坚持就是胜利,如此如此,你我不知被动听过多少次了。是的,是被动听的,老师、家长不厌其烦的唠叨,都快被烦死了。看来,我该早听大人的话了。­

 

 

  一

  密歇根大学在1971年成立了它崭新的计算机中心。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项目之一。在计算机中心的历史上,成千上万名学生进入过那个白色房间,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一个名叫比尔·乔伊的腼腆的年轻人。

  乔伊在计算机中心成立的那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他16岁,又高又瘦,头发乱得像拖布。在他毕业的北法明顿高中,他被评选为最好学的学生。他说,这意味着他绝不平凡。他曾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者数学家。但是大一的末期,他完全被计算机中心给吸引住了。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可能,他无时无刻不在编程。他从一位计算机科技教授那儿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样他整个夏天都可以泡在计算机 上。1975年,他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那里更深地卷入了计算机软件世界。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仅凭心算完成了一段复杂的编程。后来他的一个仰 慕者写道:他的导师们大为震惊。随后其中一个人将这段经历同耶稣折服了他的长者相比。”  

  在同一小群程序员 的协同工作中,乔伊选择了重写UNIX的任务。UNIXAT&T公司为大型主机写的一个软件。乔伊的版本非常优秀。它成为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 使用的操作系统,直到今天仍然是。实际上不仅如此,你知道是谁写了那些能让你接入英特网的软件中的大部分吗?还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毕业之后,比尔·乔伊参与创办了硅谷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它是计算机革命中的重量级玩家之一。在太阳微系统,他重写了另外一种计算机语言 Java。他的传奇继续延续。硅谷中人谈论起比尔·乔伊时的敬畏,就好像他们谈起微软的比尔·盖茨那样。有时,他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爱迪生。  

   比尔·乔伊的天才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遍,而道理总是同样的:欢迎来到天才的世界!计算机编程并不遵循老男孩的规则——在那个世界你出人头地仅仅因为你 的钱和你的社会关系——而是一个城门洞开的领域,判断所有参与者的标准仅仅是他们的天赋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那里,出类拔萃之辈胜出。很明显,乔伊正是其 中一员。  

  这个版本的故事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在这个特定领域中,那些出类拔萃者取得至高成就的故事里,其整个过程混合了才华、机遇和反复无常的运气。  

  是否存在这种可能,特殊的时运在其他的真实世界中同样奏效?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中去看一看。  

  二

   几乎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 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天才争论中的案例A。它于19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 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他们 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五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 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 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变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达到很高水平。他们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对 象中也没有发现笨伯,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不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 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 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们非常非常努力。  

  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  

   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1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 DanielLevitin写道,一 次一次地研究,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 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的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 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  

  即使对那些我们认 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莫扎特,他从6岁就开始谱曲。但是,心理学家MichaelHowe在他的书 《解释天才》中写道: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在不断改善。莫扎特童年时代 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前7节,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编排。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 (No.9K.271),是莫扎特21岁写就的。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10年曲。”  

  乐评人HaroldSchonberg走得更远。他争辩说,莫扎特事实上大器晚成,因为在他开始作曲超过20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棋手要想成为大师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 (只有棋坛传奇BobbyFischer达到这个级别耗时较少:他用了9年时间)。这差不多也是1万个小时艰苦练习需要的年份。1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  

  缺乏1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  

   另外一件有关1万小时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万 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 完成的任务,你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穷,因为如果你还得找一份兼职来养家的话,就没有足够时间留给你练习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有在他 们加入一个特别训练项目——比如曲棍球明星训练班,或者他们得到了某种特别际遇,让他们得到机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并乐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  

  三

  回到比尔·乔伊。1971年。 

  他的智力得用车载斗量。但这不是唯一要素,也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的关键,是他走进了那栋位于毕尔大道上的褐砖建筑。 

  1970年代早期,在乔伊正学习编程的时代,计算机有几个房间那么大。一台计算机的价钱就要一百万美元——那还是1970年代的一百万美元。计算机非常罕见。即使你能找到一台,你也很难接近它;即使你接近了它,租用使用时间也会花上一大笔钱。  

   此外,编程本身是件冗长乏味的工作。这时期编程得用纸板和卡片。每一行代码都用键盘打孔机打在卡片上。一个复杂程序可能需要几百张至上千张卡片,光摞起 来就有老高。程序编完后,你走到主机前,把你的那摞卡片交给一名操作员。因为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操作员需要为你的程序预约。你要等上几个小时甚 至一天才能取回你的卡片,这取决于你前面有多少人在排队。只要你犯了一个小错误,哪怕是个拼写错误,你就得取回那些卡片,改正错误,然后重新开始整个流 程。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编程专家难上加难。二十出头就成为编程专家几乎更不可能。你在计算机室内花上的一个小 时中只有几分钟是在真正编程,什么时候你才能凑够一万小时?用卡片编程不会教会你编程。它教给你的是耐心和校对。一名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计算机科学家 回忆说。  

  1960年 代中期,才浮现出一个解决方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终于大到足以同时运行几项任务。计算机科学家 们意识到,如果重写操作程序,计算机的时间就可以被共享;计算机就可以同时运行成百上千项任务。这意味着程序员不再需要手把手把卡片交给操作员。可以设置 数十个终端,全都用电话线同一台主机连接,这样大家就可以同时在线工作了。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分时共享的历史意义:  

  它不只是一项革命。它简直是天启。忘掉操作员、堆放卡片的桌子和漫长的等待吧。有了分时共享,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输入指令,然后得到答复。分时共享是人机对话的:程序要求你答复,等待你输入答复,然后你等着它运行,然后给你结果。都是有效时间”  

  密歇根大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是全世界第一批完成向分时共享操作系统转换的大学之一。1967年,这套系统的一个样本已经建立并运作。到1970年代早期,密歇根大学已经有足够的计算机运行能力,可以让一百人同时在计算机中心编写程序。 

  这就是当比尔·乔伊1971年秋天抵达安阿伯校区时,命运伸来的橄榄枝。他在高中时期从未碰过计算机。他只是对数学和机械感兴趣。但是当计算机程序吸引了他时,他发现他身处世界上非常有限的几个能让17岁大学生任意编程的地方之一。  

  你知道用卡片操作和分时共享系统操作的区别是什么吗?乔伊说,那就像是通过写信下围棋和面对面下围棋的区别。编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它充满乐趣。  

  我住在北校区,计算机中心也在北校区。乔伊继续说,我在那儿花了多少时间?非常多。它24小时都开着,我整夜呆在里面,凌晨才走出去。” 

   问题是他们会给每个学生一个里面有一些钱的账户,这样你的时间很快就会用完。当你登陆时,你要输入你想使用多长时间计算机。比如他们给你一个小时,这 就是你所能使用的时间。但是有个家伙发现,如果你输入时间就是,然后输入一个字母,比如时间就是K’,他们就不会收你的钱。他边说边因记忆而笑。这就是那个软件的漏洞。你输入时间就是K’,然后 你可以永远坐在那儿使用电脑。” 

  看一看那些垂青于比尔·乔伊的机遇吧。因为他碰巧进入一所有远见的大学,他可以通 过分时操作系统编程而不是卡片;因为密歇根的系统刚好有个漏洞,他可以任意使用电脑;学校愿意花钱让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着,他可以整夜泡在那里;他能够 投入这么多时间,重写UNIX的机遇还刚好出现在他面前,简直就是量身定做。比尔·乔伊很聪明,他好学若饥。这很重要。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之前,有人提供了 机会让他学习成为专家。  

  在密歇根,我每天编程810个小时,他说,到了伯克利之后更是没日没夜。我家里也 有个终端。我一直在计算机上待到凌晨两三点,看老电影、编写程序。有时我会趴在键盘上睡着。他假装自己的头落到键盘上,你知道键盘最后会做何反应?它 开始嘟嘟嘟地响。如是三次之后,你就知道自己该上床了。我去伯克利时相对来说还不是个高手。第二年我开始精通编程,那时我写的一些程序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在 被应用。他停了下,开始在脑子里计算——对比尔·乔伊这样的人这不用太久——1971年进密歇根大学,二年级时编程时间得到保证,加上暑假和接下来一年 在伯克利的没日没夜,可能,一共有,1万个小时?他最后说,基本如此。

TAG: 磨练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10-01-15 10:43:12
好文章!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10-01-15 10:43:03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