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

在中国搞好科研之难的文化原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2 11:04:29/ 个人分类:科研

  中国科研大国,但远不是科研强国。即使一流的科学家,也深感在中国搞科研之艰,搞好科研之难。

  原因何在?我觉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有关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可谓是“博大”;文明古国的文化沉淀,可谓是“深”。唯独少了个“精”字!用一个字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粗”。

  传统文化讲究“不拘小节”,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凑合过吧,估摸着、差不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像是吧!”等等非常粗糙的词汇,很少讲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好不差”。

  上街买菜,为了讨好顾客,大多数菜贩都是吆喝“看,称高高的啊!”于是皆大欢喜,不这样做顾客不高兴,好像自己吃了亏,最好临放称之前,再多搭一棵、一把、一撮。

  还有时间。中国古代人好像都是摸着时间过来的,虽然早就有滴漏计时,但那不是老百姓的东西。据说古代的滴漏也很准,能精确到“忽”,忽然的忽,但是没见有人能腰里挎个滴漏,也没见有哪家屋里放个滴漏,还留个人时不时的加点水、加点沙子的。

  古代人都怎么过?白天看日头,夜里听更声,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于阴天老百姓怎么过,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估摸着”。看电视上,到了康乾盛世,才有西方钟表流入,连皇帝、大学士都修不了 ^_^

  粗糙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粗糙的人文环境与粗糙的思维方式。粗糙之人,受人尊敬;刁钻之人,受人鄙视。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知道古代为啥没有科学了。

  科学要的是精,精益求精,丝毫不差,而我们中国恰恰在“精”这个字上欠缺功夫,搞不好科学也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中国人不适合搞科学,而是传统的人文环境不适合搞科学。如果在中国某个地方的科学搞的还不错,那么那个地方的“人文环境”肯定与传统不同。

  不但科学如此,技术也一样。做粗活,我们一个顶百个;做细活,一万个也顶不了一个。因此,中国出口服装、食品、玩具都还可以,但飞机、计算机、甚至钟表就不行。

  看来,大老粗虽然挺可爱的,也很卖力,但远不是搞科研的料 ^_^


TAG: 科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