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路上的理论学习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1-28 15:56:19

      曾听一位老师说过,研究生的优势在于理论功底深厚,思维具有穿透力,可是到底离这样要求还差多远?要怎么样去努力才能到这样的境界?
      浅谈下自己对研究生路上的理论学习问题,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指正,谢谢支持。
      我们是搞应用方面的,在实验室里经常会看见很多的忙忙碌碌的,我把这理解为“他们的充实”,对,确实是“充实”,很多人从进入实验室的那天起,用他们的话说:“就没有停歇过”,当他们在热情逐渐减弱的情况下,紧密的实验日程对他们来说慢慢都变成了煎熬,更为要紧的是,很多自己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自己不懂得如何去合理的分析,那就更谈不上解释说明了。等真正要逼迫自己写文章时,Conclusion就变成了最大的问题。有合理的数据,可是该怎么说啊?简单说几句连自己感觉都没有深度,说复杂了自己也迷糊,找个水平高点的牛人一瞧,到处都是问题,被斥责为连这些基本的理论都搞不清楚。最后发现:自己的分析根本都支持不了实验结果。到这个时候才知道,现在需要点理论支持,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理论基础,站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去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去提升文章那该多好啊!
      可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关于理论知识大家都知道,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就算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一些,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及长期的积淀,是不会达到熟练应用的。所以,有不少人索性就不写文章了,先毕业再说,还想着等以后再培养这个方面的能力吧。最终结果大家都是清楚的。其实到头来还是不会去分析。
      我想这可能是现在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我个人分析原因有二:
      1、主观原因:大家的潜意识里面对于理论学习的不重视,特别是在上研究基础课程都敷衍了不少,或者是深入自学读书的时间不多,造成了自己理论基础的薄弱,也许在那个时候大家还真的不是非常清楚读这些枯燥的理论东西到底将来有什么用处。其实我觉得这个才是关键问题。
     2、客观原因:现在很多实验室的项目都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的工作很紧张,学生只负责实验操作、数据收集,而数据分析都交给了实验室的老师去做,看似分工合理、和谐,其实在平时我们已经白白丢失掉这些锻炼自我理论应用实践的机会。
      现在再想想就会明白,其实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思维是不会具有穿透力。同样的数据交给不同的两个人,发出来的文章水平和档次差别都会很大。 以前我知道的一个做压电陶瓷的,他们一次的实验数据非常好,而且重现性也相当好,他们花大力气发了A.P.L(IF: 3.762),自己感觉也相当牛了。过了两个月他们导师告诉他们,Ohio的一个博士也进行了这样实验过程,得到非常好的数据,然后发表了Science上,他们听了当时就晕了,然后看人家的文章,感觉真的不服不行,人家的理论分析相当到位,承前启后,非常出色。反思自己还是理论深度不够,思考不深入啊。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大家也都很有体会。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给自己打好“建高层”的地基,去重新规划时间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去,边学习边思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重点看看好文章的Conclusion中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果结合,怎么样去分析和总结,可能刚开始感觉很难,功夫就下在平时,坚持就是胜利,真正地在学习这个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夯实自己、升华自己。
      对于真正潜心进入科研之路的朋友们,我们的努力都还是建立在厚实的理论基础上,时刻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把各项工作做到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去谈创新,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自己的肤浅认识,和各位共勉,共同进步。

TAG: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10-01-28 17:59:00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日历

« 2024-05-06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298
  • 日志数: 41
  • 文件数: 31
  • 建立时间: 2009-12-18
  • 更新时间: 2011-08-2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