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3 14:52:45

  不知从何时开始,第一时间零距离这两个表达时空的概念便日益频繁地出现于媒体、领导的报告,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零距离还能找出渊源,那就是米卢率队时,一位女记者随时随处对米卢的采访,其结晶是《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这样的关系后来即被称为“零距离”。后来的媒体、栏目,不少即以此冠名,以表明自己对事件、对象、人物的了解之深、之清、之透、之细。一句话,之真切。读者、观众、听众由此所闻所见也就是事件、对象和人物本身,媒体,乃至主体自身已经隐去。

  果真如此?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存在无理论预设、无观点偏见的中性观察,不存在不经解释污染的纯粹的事实。从原材料的选择、剪辑、编撰,到后期制作和播出,无不经过道道关卡、审核,即使最后环节,马斌读报,或者南京的“韶韶”,也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或者说拉开了与对象的距离。那么撇开媒体,你我直接去看,是不是零距离?依然没有!不去说别的,就是晚上家人对电视遥控器的争夺即可见一斑。个人的亲疏好恶是如此强烈,这也就罢了,而且还要强加于他人,特别是子女,多半是“为你好”!行笔至此,也就理解审查部门的一番苦心了,电影也好,谷歌也好,之所以这样或那样审,不都是为我们好!

  零距离?我们多半只能在李响搭就的洞穴中看米卢,在媒体的万花筒中看世界,在审核留下的缝隙里看衍射,在自己构建的洞穴中看社会。然后来判断,究竟是鹿,还是马?

  第一时间同样雷人,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这一词汇的出身、来历或词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第一时间就在第一时间悄然来到人间,特别是来到中国,或眷顾中国。甫一降生,就在第一时间传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实在没法查找其出处和案例,只能跟着感觉走。感觉上,官方、上级似乎用的更多些,或者说喜欢第一时间。社会上若有形形色色的风吹草动,领导十有八九于第一时间指挥或处置或发表重要讲话云云,警方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维持秩序,驱散围观人众,还有诸如此类。有谁知道,第一时间究竟为何时?记得好像还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在接到报警后两小时,警方于第一时间……。至于那些围观者、自发救助者,以及报警者,他们大概不能算是第一时间在场,或者即使在场甚至当真零距离,那也是不明真相。譬如说,当年哥伦布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新大陆,而那些土著,当然是不明真相的围观者。

  由此大概能总结两条,其一,第一时间,只能用在原来不在场者。理应如此。若一直在此,只是时间的延续,又何来第一时间?其二,只能用在较之原住民的地位更高者。至于围观者等与原在场者的地位无异,不分高下。一旦高阶人员来到此处,无论之间相隔多久,一律“第一时间”。在第一时间的光辉之下,民众还能否要求高阶人士给出确切时间,还是否有权知道确切时间?

  不过似乎并非如此,官用,高阶用,民间照样用得。譬如在下,在被追问时往往祭起这一法宝。夫人交办某事项感到本人有所延误便问罪下来,“回夫人话,我可是第一时间就……”。

  嘿嘿,这就是第一时间之妙。

  立即、马上、即刻、立马、当即、立刻,还有说时迟那时快,等等。这些词汇已经沿用了千年之久,何以一夜之间就被第一时间盖过了风头?

  第一时间,妙就妙在实际上不是立刻!起码还要调动交通工具,还要耽误时间吧,或许手头还有、正有事情要办,而且更为重要,而第一时间之事实际上可能要排到第二、甚至第三位。但只要说是第一时间,这些背后的过程、细节、排序,便得以“遮蔽”、蒙混过关,甚或一笔勾销。而且即使实际上延误了,依然是——“第一”!感觉真好,双赢!

  “什么第一时间?”正沾沾自喜之时,夫人却不买账,紧追不舍。“我吩咐下来是十点钟,你是几点钟去办的?把时间说清楚!”

  结果是:双输……。列位,为了河蟹,第一时间,又何必点穿?!

  第一时间不是立即,第一时间就是在客观上没法给出,主观上不想给出确切时间。

  每年都有中榜的词或字,如“被”。零距离和第一时间为何无人提及?莫非这就是洞穴?


TAG: 第一时间零距离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