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年增100%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04-17 11:59:17/ 个人分类:CRO

  伴随着国际制药行业的战略调整,研发外包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这给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带来了无限商机。然而,业内人士同时认为,尽管不少国内企业因此而迅速壮大,但更多的企业要从承接研发外包中获得发展,仍面临不少障碍。

  我国成为全球医药研发外包首选地

  在发达国家,大型制药企业委托合同研究机构(即CRO公司)进行新药的技术开发和临床试验(即研发外包)的现象非常普遍。资料显示,目前CRO公司承担了全球将近1/3的新药开发组织工作,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全球CRO市场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长率达16.3%。

  近年来,全球制药业的布局正面临新的调整。拥有智力、人才、成本优势的印度、中国、新加坡、东欧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为新一轮研发投资的新宠,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医药研发服务业也逐渐从成熟的北美、欧洲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其中中国成为市场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今年以来,国外医药研发公司来华考察设立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已经形成一股热流。5月,强生公司关闭了两家西海岸研发中心,裁员2000人,同时决定于2008年在我国的苏州建立研发中心;阿斯利康不久前宣布,未来两年将投资1400万美元,在我国进行化合物合成项目合作;丹麦CCBR公司将投资1000万美元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立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研究基地;美国Bridge公司则投资400万美元与北京实验动物中心合建能够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动物服务公司;全球第二大医药研发服务商科文斯(Covance)8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其全球第五家中心实验室。此外,在我国西部的成都、西安等地,也能看到不少国际医药研发公司的身影。

  我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年均增长100%

  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代表,我国吸引国际医药产业研发外包订单的竞争力十分突出。当前,在国际医药研发成本中,人力成本已经占到50%以上。我国不但拥有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以及众多病人样本,而且巨大的消费人口也极具市场潜力。

  今年8月,我国CRO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挂牌,首日共发行132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融资1.85亿美元。总部位于上海的药明康德成立只有5年时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品研发服务供应商,也是我国第一家赴纽交所上市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药明康德的快速发展对整个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其所在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聚集的CRO公司已经超过100家,这为吸引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北京同样是承接医药研发外包的热土。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聚集了数十家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

  2004年6月,由几名归国留学生创立的康龙化成,主要从事化学药的研发外包服务。其现有服务客户包括辉瑞、默克等跨国制药企业,并与默克形成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每年有200多人专门负责为默克提供研发服务。

  康龙化成成立仅3年,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药明康德和睿智的第三大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其承接的研发服务合同收入已经达到1亿元。

  我国一些刚刚起步的小型CRO公司,则自发组合,共同对外承接订单。2005年9月,在北京汇龙森企业孵化园,7家生物医药企业成立了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共同应对国际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0亿元人民币,并以年均100%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都把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列入当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将其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有待突破

  美国MQI公司总裁兼CEO马扬威曾经表示,CRO业务的增长并不完全取决于成本,还取决于CRO公司的专业水平以及是否了解国际标准,是否了解将要服务的项目,是否有相关的业务经验等。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前景看好,但当前依然面临一些发展障碍。

  首先,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端人才缺乏。国内药品生产以仿制药为主,因此真正接触过新药研发工作和方案的技术人员很少,导致国内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其次,仪器设备投入高,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大量精密昂贵的仪器设备。粗略估计,承接年订单500万美元的研发规模至少需要5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是医药企业的生命,国外企业在将研发外包时,十分注重技术的安全保障。目前,国内CRO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需要培养,企业制度还需要完善。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国内CRO企业首先要加强国际标准知识的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市场开拓和公关工作,可以让有跨国药企研发经验的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只开展药物的早期开发、临床前和临床I、II期研究,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充分利用国内的人力资源。


TAG: cro医药研发外包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