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原子中的电子,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6-09 16:34:47/ 个人分类:原子吸收和质谱仪器的数学物理基础

这个问题,在海森堡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错误的答案,那就是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的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好象太阳系中的行星一样,是绕着原子 核做圆周运动的。所以,在卢瑟福提供的原子漫画中,原子就好象一个小太阳系,温暖而和谐。实际上却不是,以后我们会发现,原子世界是一个充满鬼魅的黑暗世 界。

那时候,海森堡年少春衫薄,他才24岁,不会轻易去动摇卢瑟福奠定的原子物理学的根基,但海森堡做物理有自己的风格,他的风格模糊但 是深邃,同时充满了常识,这些用常识做学问的人,永远值得尊敬。海森堡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原子中,电子的轨道是可以测量出来的吗?是可以观测的吗?”

很 好的问题!
一针见血地让那些学究们不寒而栗。

海森堡知道,原子中,电子的圆周轨道是不可观测的,无论你用什么光学仪器,即使到现 在,你都不太可能看到电子的轨道,至于为什么,是因为电子的波长很短,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好几个数量级,所以,光照上去以后,就好象一个一只大象踩在蚂蚁 上,蚂蚁很容易从大象的脚趾缝隙里溜走了。

既然如此,电子的圆周轨道是看不到的,那这里面就是一个鬼打架的事情了。海森堡不相信电子的轨 道是一个圆周,他只相信他亲眼看见的东西:光的强度,光的波长。

于是,海森堡想把看不见的电子的轨道,而看得见的光谱的强度和波长,通过 一套怪异的手法联系起来。

这套怪异的手法,就是海森堡独创的“变型的傅里叶展开法”。其实是拿看得见的光谱(注意光谱的频率可不是电子的 运动频率),把看不见的电子轨道从数学上做了变型的傅里叶展开。通俗一点讲,海森堡通过光栅去看电子的轨道的,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怪物——矩阵。

当 时在江湖上所传说的电子的圆周运动的轨道,是一个经典物理里的概念,姑且假装认为它是对的,那么,电子的坐标在一个方向上的投影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正弦函 数,这个正弦函数中最关键的特征数值就是电子做经典圆周运动的频率----如果大家还记得高中物理的向心力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这个频率来.海森堡把这个正 弦函数用原子发出的光谱的频率做了变型的傅里叶展开——但是,原子的光谱的频率是一系列离散的数值——在任何分光光度计上都可以看到,矩阵就埋伏在这里。

      

如上图所表示的那样,如果原子有5个能级的话,那么,它发出的光谱会占据上面那个5乘5的矩阵的上三角 部分(不包含对角线)----这就好象北京到杭州往返的火车要路过5个车站,那么在任何2站上车和下车的人数就可以排成以上的矩阵,其中纵向表示上车的车 站,横向表示下车的车站。在物理上,这样的每一个矩阵的元(写着数字的方格)就表示一个光谱的波长(也就是频率,因为波长和频率是倒数关系)。

所 以, 一个电子轨道,就可以被那些不同的矩阵元所对应的光谱频率所叠加出来(这个是海森堡的创意!),就好象火车的每天的赢利收益可以用刚才那些上车下车的人数 来统计出来一样。

海森堡当时写出他的矩阵的时候,他其实还有一个老师,就是丹麦哥本哈根的 玻尔。玻尔在当地搞了一个研究所,生意非常红火,门庭若市。因为玻尔是一个忠厚长者,总是给年轻人很多关怀,所以,他的麾下,已经造就一个军团,战斗力极 强。

玻尔年轻的时候,那大约是在1911年附近,也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中国人还没有人搞量子力学,他解决了氢原子的能级问题。玻尔的思 路是非常自然的,不会让任何人觉得吃惊。这个思路的核心就是所谓“对应原理”——其实就是一个自己发明的原理,目的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这个原理成为海森 堡后来最厉害的思想武器。实际上,对后来者来说,对应原理是一个真正的物理方法,换句话说——这是物理学家做事情的一般方法,浑然天成,不施粉黛。
在 玻尔的原子模型里,电子还是按照卢瑟福的模型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但这些轨道可以用自然数n来标记。读者们一定要注意了,其实轨道是不存在的,但物理学家 不可能先验地知道轨道不存在,所以,玻尔的思路是非常完整的。在经典力学里就可以知道,不同轨道的能量不一样,可以把第n个轨道的能量记为E(n)。 因为n是一个整数,所以E(n)是一个未知的数论函数。 玻尔认为,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之间相互跳跃。这被称为跃迁——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那种跳跃,比如,今天的上证指数到了收盘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条轨道,收盘 在2890点,那么,明天早上开盘不一定是在2890点,有可能跳空低开,比如在2820点开盘。
从能量高的轨道跳到能量低的轨道,类似于股票市 场里的市值要蒸发,电子的能量肯定要释放出来,这就满足如下的能量守恒方程——光谱学上,早已经发现这个经验规律,美其名曰“里兹组合规律”:

   E(n+m)-E(n)=hν(m,n)
这是一个函数方程,类似与F(n)+F(n+1)=F(n+2)这样的被称为菲波那切数列的函数方 程。菲波那切数列的函数方程的目标是求出F(n)的表达式。同样道理,玻尔要求出E(n)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整数与n有关系,具有能量量纲。
    E(n+m)-E(n)=hν(m,n)   这个方程的左边是2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而右边是放出光子的能量。这个方程可以解释世界上所有的线光谱,所以,求解它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方程的右边是可以观测的,就是光的频率(波长可以通过单色器测定,频率是波长的倒数)。但左边是不能观测的原子的能级。求解的关键自然在于确定右边 的函数形式。
这个时候,对于频率ν(m,n)的表达式,正如大家在分光光度计上看到,频率的间隔是非常不规则的,也不是均匀分布的,所以这类似于 素数在整数集里的出现,仿佛是一个随机的现象。因此,面对这个深重的困难,玻尔他使用了如下的假设,自诩为对应原理:当n很大同时m很小的时 候,ν(m,n)作为放出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在圆周轨道上运动的圆周运动频率的m倍。

    高中学生都知道,一个电子做圆周运动的时候,它的角频率是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半径之比。
为了计算方便,可以取m=1,那么我们可以得到 E(n+1)-E(n)=hν(1,n)
对应原理说的是如下一个极限成立:lim(n趋向无穷大)E(n+1)-E(n)=hν(1,n)=hν
其 中ν是经典圆轨道的频率,这个频率是和能量E的3/2次方成正比的(高中物理)。
所以,我们有如下表达式:lim(n趋向无穷 大)E(n+1)-E(n)=C E(n)^{3/2}
其中C是比例系数,是常数。这个是一个差分方程,也可以写成微分方程的样子,也就是说 E(n)对n的导数正比于E(n)的3/2次方,可以推出,E(n)正比与n的-2次方。这样就解出了氢原子的能级表达式。

对应原理解出 的氢原子的能级非常符合观测到的光谱数据,所以,这个原理成为思想的利器----可惜对别的元素情况不会那么简单。玻尔在这个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大 师。真正的物理学大师不需要太多的数学,只需要在非常恰当的时候做出一些恰如其分的物理假设。在这个故事里, 玻尔为了解出一个函数方程做了一个当n无穷大情景下的渐近假设,这个假设看起来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他只不过要求一个量子系统在量子数很大的时候非常接近 与经典系统——也就是把光谱频率和电子的轨道频率认同起来。对应原理把量子力学拉回到经典力学,这是必须的,因为量子力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门画鬼的学问, 但最后必须要能回到人的世界里。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