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性早熟之激素效应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8 11:03:16

假性性早熟是指第二性征发 育与性腺发育步调不一致,而睾丸或卵巢本身并未发育,但部分第二性征却提前出现的疾病。它的原因比较明确,如下丘脑、松果体、卵巢、肾上腺皮质、绒毛膜上 皮等部位发生肿瘤或病毒性脑膜炎后遗症导致性激素大量分泌。此外,由于外源性激素如误服避孕药、服用含激素的补品以及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而导致儿童假性性 早熟。

       由此可见假性性早熟的致病因素有两方面的,一类是体内病变导致性激素类分泌失调,另一类是外源性激素摄入从而使体内激素水平过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圣元奶粉事件”很明显大家将早熟的原因归因于外源性激素的过量摄入,但是也并不完全排除自身病变的的可能。

  一、 对于常见的引起性早熟的外源性激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1、环境污染:现在社会的工业污染增多,人们生活的环境中(食物,水等)有大量的农药污染或激素污染,以及含有其他内分泌干扰物等类似激素类物质,这些污染残留通过皮肤接触或直接食用后,都会引起性早熟。因此环境污染物是儿童性早熟的一个诱因。对此类污染可通过采集人体(母体,小孩以及其他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群)血液进行激素含量测定来判断是否和生存环境的污染相关。因为发育期的小孩相对激素更敏感,因此即使所有人群的激素含量在同一水平,但对小孩的影响依然最大。

2、食品影响:通过食用 含有激素的食物也会引起性激素含量过高。现在的很多蔬菜和禽肉类当中,都含有大量的激素。再比如人们热议的奶粉,一旦激素含量超过一定的水平就会导致性早 熟。另外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享用营养品、保健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补品是引起孩子性早熟的元凶之一”。一些家长常给孩子吃增食欲、益智健脑 的保健品,殊不知,这些补品当中,常常含有激素成分,长期服用,可引起儿童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上升,从而导致儿童性早熟。

3、其他外源性激素:另 外,不恰当地应用或接触外源性性激素药物或含有性激素的制剂,也是引起儿童假性性早熟的一个原因。例如,使用避孕药的哺乳期妇女,会经过乳汁使婴儿摄取性 激素而引起性早熟表现。临床上还经常见到由于家长未把避孕药保存好,让孩子当糖球吃了,这种误服避孕药丸而导致早熟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这往往也是很容易 被忽视的因素。

 二、另外我国“有关部门”从原来的“检测无门”“检测无标”到现在频出公告,很多地方不得不让人质疑。

1、外源性雌激素不只是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前面提到一些农药、内分泌干扰类物质等环境污染物都可能是类似的雌激素物质,因此仅仅检测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这两种化合物并不足以代表不含外源性激素。

2、所谓的不含任何激素类物质为何有检测出低含量的内源雌激素和孕激素。早在奶粉事件之初有关部门代言人就极力澄清,某央视品牌广告奶粉不含任何激素类物质,之后“不含任何”之意突然变为“低量的内源性激素”,其前后矛盾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外表掩饰之下的真正的逃避责任动机。

3、所谓的国家现无激素类物质“标准”“检测方法”为何一夜之间能检测出多种化合物且全部符合文献报道。认真的看了央视报道的关于对奶粉激素含量测定的新闻,虽然新闻中提到了很多牛X的部门,画面中显示了很齐全的实验室装备,可是画面中自始至终都将镜头对准在一个浓缩装置上(实验室常见的氮吹仪),而且可以看出的所谓的操作人员并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在摆弄氮吹仪上的塑料管,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作秀。而且报道中自始至终没有提到用的是什么仪器检测,用的什么方法检测。另 外从符合的文献报道指可以看出,文献上的范围很广,从0.16-4.4g/kg。从毒理学试验的角度来看,毒理学实验的误差相对较大,试验的重复性较差, 不同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值,而且从所选试验物种的不同其敏感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文献报道的数值并不能代表就是 安全的阈值范围。

三、可以尝试的测试奶粉内分泌干扰效应(雌激素效应以及其他相关的效应)的方式:

1、离体暴露试验。通过不同实验室,不同测样点取一定量的奶粉,对样品前处理后(通过索氏提取)利用酵母进行内分泌干扰效应的测试(雌激素效应,雄激素效应,孕激素效应,甲状腺效应等等)。

2、活体暴露试验。通过实验室喂养其他哺乳动物(小白鼠)或者水生生物(鱼类)研究其体内激素含量水平的变化。有没有相关的雌激素效应通过实验一目了然。


TAG: 假性性早熟激素效应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