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做少花钱的创新科研工作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9-03 10:52:37

  几十年前,中国科研人员手上几乎没有任何科研经费,通常是以个人参与举国体制科研攻关项目的方式在科研群体中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照样造出“两弹一星”!这值得我们反思,在中国究竟实行举国体制好,还是实行PI负责制好?

  大家都认同,做科研,思路最重要。但是,可能没有几个人同意,经费少也能做创新科研工作!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做过蛋白质含量测定的人都知道,由 Bradford建立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试剂便宜,配制简便,操作快捷,是一种比Lowry法更灵敏的微量蛋白质定量方法。他的这个研究工作花费很少,但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影响却非常深远。这篇论文发表在1976年的Analytic Biochemistry上,至今已被正式引用126662次!

  袁隆平当初研究野生稻以及后来的杂交水稻也没有多少经费支持,唯一的开销是购买远赴海南进行“南繁制种”的汽车票和轮船票。我们在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下找到抗生素的增敏剂,前后只花了不到一万元。

  为什么现在国家支持的973、863项目动辄几百万、几千万,而与巨额科研经费成正比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呢?显然,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思维,堆砌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试问,做科研真的需要那么多钱吗?

  创新思路的形成只需要花很少的钱甚至完全不花钱。科学家的本分就是持续关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文献,在课题组与同行及学生们开展学术活动等,由此形成创新的或可能出现突破的科研思路,这些无疑都是免费的。外出参加一些必要的学术会议可以采取“就近、从简”的原则,争取少花钱、多办事。但是,通常所见的是PI满天飞,旅差费、会议费一大堆,美其名曰交流学术经验,其实潜规则是经费用不完要上交。

  申请项目本身花钱很少,无非是查新费、复印费等,倒是为了追求项目新颖,申请者在标书中不得不夸下海口,一旦申请成功将准备利用什么高端技术完成课题,无疑为日后花大钱埋下了伏笔。可是,这样不切实际的承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哗众取宠,为新颖而新颖。实际上,做很多实验都只需要购买一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就能完成,而它们在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

  实验室建设当然是科研的重要环节,但问题是不同PI各自为政,很多仪器设备重复购买,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同行之间总是喜欢攀比,你买国产,我就要买进口,你买一般小公司生产的仪器,我就要买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进口的设备,这样即使有再多的钱也花光了。

  发表论文并无巨大花费,一般的 SCI杂志既不收审稿费,也不要版面费(除非要求在文字版上印刷彩图)。即便是一些OA杂志需要付费出版,也不是课题组的每篇文章都要在这些杂志发表吧?当然,如果有用不完的经费保证,又能提高文章的知名度,PI们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昭示真正的科学突破并非只有发表论文一条路。

  项目鉴定可能要花些钱,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请来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旅差费、食宿费、劳务费一个也不能少。如果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或者所获得的研究结果还不足以申请获奖,那么鉴定费用也就没有必要花了,因为一般项目结题并不强求进行项目鉴定。

  因此,我说少花钱也可以做创新科研工作!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