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400-6699-117转1000

协同创新中心采用聘用体制,整合成员单位优秀科研队伍并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推动了人才良性流动的同时,人员流动不调动,保障了参与机构人员的相对稳定,实现了人员的合理流动。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形成了4个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研究部门。集聚了一批光伏领域国内优秀人才。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拥有两院院士1名,杰青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千人计划3名,中科院百人计划7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名、省333一层次1人、三层次6名、六大人才高峰3名、青蓝计划6名、省双创人才4名。

 

首席科学家/中心主任:

      丁建宁,男,1966年出生,江苏丹徒人。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装备、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新型太阳能电池中试及前沿技术研究”主题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机械学科会评特邀评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是《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和《friction》等学术刊物、编委。

      他曾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现为常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为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333”工程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曾获2013年度“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等荣誉,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

      他主持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研究计划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4部,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举办了国家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研讨会、首届MEMS创新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学院 “工程科学与技术新进展”技术科学论坛、全国机器人机构拓扑结构学理论研讨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和第五届分子集成与材料工程国际研讨会。依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领导团队承担面向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

 

首席科学家

      君浩,男,1945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2003年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主要从事红外物理、窄禁带半导体以及铁电薄膜的材料器件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

      褚君浩发现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带间光跃迁本征吸收光谱,发展了碲镉汞能带结构理论和光跃迁理论,提出碲镉汞禁带宽度、吸收系数、折射系数等多个有关碲镉汞基本物理性质的重要表达式。建立窄禁带半导体表面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理论。解决了碲镉汞薄膜材料和焦平面列阵器件研制中涉及的有关重要基础问题。发展了碲镉汞材料器件设计理论。铁电薄膜非致冷红外探测研究取得国际影响。在铁电薄膜微结构控制和物理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发表学报论文330余篇,出版《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专著一本。研究结果被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等二十多个单位作为碲镉汞材料器件和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依据。碲镉汞带间跃迁本征吸收光谱等14项研究结果作为标准数据和关系式,被写入国际权威科学手册:“Landoldt-Boerstein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和函数关系”III/41B (1999年,德国Springer出版)。美国学术界在评论褚君浩研究组的工作时写道:现在他们不仅已经赶上世界,并且在一些领域走在前面。研究结果还被大段引入美国《固体光学常数手册》等8部著作。美国材料学会通报和美国现代薄膜和表面技术杂志分别发表专文介绍这些结果。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他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1987年四等奖、1993年三等奖、2005年二等奖)、部委级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10次。

 

中心副主任:

      袁宁一女,博士、教授,1988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2002年获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200611月开始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做在职博士后。“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包括纳米硅薄膜电池、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化合物太阳能电池、硅纳米线太阳能电池。主持和参与了包括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江苏省产学研前瞻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已发表SCI收录40多篇。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作为参加人,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核心成员:

     沈辉教授,男,1996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材料科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国际太阳能学会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与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技术专家、《太阳能学报》编委、《材料导报》编委等职。主要从事太阳能材料、纳米材料和光伏技术研究。

 

 

      戴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激光学会副理事,美国物理学会会员。199310月,获得美国Notre Dame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9310-199412月,在纽约市立大学高技术中心做博士后;19951月回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79-20018月,在Oklahoma大学物理系任教。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同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资助;2001年回国在上海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在纳米材料、铁电材料、自旋电子学、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有多年的科研经验,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引用800余次。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宋伟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6年在日本筑波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纳米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内成员、宁波市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州新能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多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与企业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林保平男,19586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1990-19921998-1999年留学日本国爱知工业大学,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表征等研究工作。现任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曾荣获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要从事功能性聚氨酯的合成、表征及应用,低介电、高介电性聚酰亚胺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光敏银浆的制备及性能,液晶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光电转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 “PDP用无铅光敏电极浆料研究及工程化技术开发”,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成果转化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项目等项目的研究。已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30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件,PCT2件,获授权15件。

 

 

     俞强,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专业,进入常州大学工作。1997-200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分子共混改性、聚烯烃功能化、活性自由基交联聚合。主持和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曾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在MacromoleculesPolymer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工程。

 

 

      汤勇,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现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倡导了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及其在高效节能和新能源中的应用研究新学术方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42篇、EI收录80篇、JCR一区论文8篇、JCR二区论文12篇),其中1篇论文被评为2010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并被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高被引数据库收录(我校本学科首篇)。主持承担了以广东省战略新兴专项(3项)、财政部重大节能专项(1项)和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2项)为代表的2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申请专利51项,授权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20项)。已获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单位)和 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合作单位)。

 

      程树英,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微纳器件与太阳能电池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亚通新能源研发中心主任,福州大学龙发新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主任。1988年和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3 -2005年在福州大学博士后化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 -2007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合作教授为Martin Green教授(世界太阳能电池之父)。主要从事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薄膜太阳电池、光伏系统及应用、传感器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或参与完成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十余项,目前正在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