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防治渭河水污染 治理关中大气 整治农村环境

2016.1.25

  在中国的版图上,陕西就像一把钥匙。手握“钥匙”的3700万三秦儿女,用自己的创造精神,用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不断开创“旧貌换新颜”的新局面,演绎“美丽陕西”进行时。

  “十二五”期间,陕西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陕西”为统领,积极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关中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汉、丹江水源地保护等重点工作,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基调。

  渭河变清了

  在渭河流经陕西的最后一站——潼关县港口镇,潼关古城旅游开发项目进入了冲刺阶段。在夕阳的余晖下,高耸的城楼倒映在宽阔的河面上,一座历史名城正在复苏。

  项目负责人说,潼关古城项目濒临黄河、渭河、洛河的三河口交汇区,规划了四年,在多次论证中都因为渭河水质问题而搁浅。专家们一致认为,三河口的水质不改善,项目就不可能产生效益。

  至2012年陕西省提出渭河污染治理三年方案,潼关古城建设项目才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距离潼关古城建设项目不远的港口镇西关村张铁蛋家,也在潼关古城建设项目规划范围之内,因为将来附近要建成仿古集市,张铁蛋正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农家乐搞得更有特色。

  说起渭河的变化,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铁蛋打开了话匣子。

  1984年,张铁蛋曾和父亲在渭河捕到了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鲶鱼。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渭河就没鱼了。看着泛着黄沫子、颜色像酱油、闻着发臭的河水,记忆中的渭河早已不再。

  直到2010年,渭河污染治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消灭黑臭”之后,三河口的鱼渐渐多了,游人也多了。张铁蛋才重操捕鱼手艺,日子也慢慢好转了。心思活泛的他就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野生鱼成了他的一大招牌。

  现如今,港口镇周边几个村子捕鱼人百十个。天气晴好时,相约着起个大早,数十条船出发捕鱼的场面颇为壮观。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渭南潼关出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均达标,入黄稳定保持Ⅳ类水质。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变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轻度污染,4条主要支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较2011年下降59.6%,氨氮下降38.5%。沣河、涝河、临河、灞河等支流达到Ⅳ类水质。其他支流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

  如今的渭河,又能看到“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的美景。渭河流域呈现出生态、经济、民生“比翼齐飞”的景象。数据显示:2014年,关中地区生产总值达11105.2亿元,占全省的62.6%。关中地区各市平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年来不断增加,2014年已增加到10240元。

  优良天气增多了

  家住西安市西郊热电厂集中供热区域的王老先生患有肺气肿,以前每年到冬季采暖期,西郊热电厂供热燃煤锅炉排放的烟气就成为他发病的主要诱因。无奈之下,他就把自己关在家中,靠着一台空气净化器,度过4个月的采暖期。

  王老先生说,今年的采暖期,他不会再把自己“囚禁”在房子里了,因为西郊热电厂的燃煤锅炉都进行了天然气改造,不再烧煤,也不会有那些刺激性的烟气了。他要在天气好的时候,多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听说这个工程是省长亲自抓的。这个工程抓得好,让我这个老头子还有信心过几年好日子。”

  西郊热电厂承担着西安市1020万平方米的采暖供热任务,由于建设较早、设施陈旧,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市总量的25%。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政府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省长娄勤俭先后三次深入西郊热电厂检查调研,并要求有条件要治,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治。2014年年底,这一西安市单个投资最多的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分别较治理前下降93%、82%和89%,年减少耗煤量36万吨,一举由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单位变为先进典型。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依法依规治污、科学精准降霾的原则,采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六项重点工作措施,大气污染治理收到了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陕西关中城市优良天数达标率较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西安市优良天数达到255天,比2013年、2014年分别增加117天和44天。

  短期的治理成效打消了人们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悲观情绪,精准、科学的治理措施增强了全民战胜雾霾的信心。

  乡村更美了

  裹满了金黄的速生杨,在十月的秋风中飘舞的树叶,就像一块块金元宝,洒落在宝鸡市眉县槐芽镇湿地公园。

  公园、美景、游人、欢笑,在这和谐人居环境的背后,任谁也无法联想到这里曾经是周边村民随意倾倒的垃圾场,污水横流的臭水沟。像这样的变化,如今在陕西省实施环境连片整治的2678个行政村都能看到。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乡村呈现出了“红门镶黛瓦,绿荫掩粉墙;产业带民富,城乡共统筹”的喜人局面。

  地处秦岭北麓的眉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条眉邬旅游专线途经眉县3个乡镇15个行政村。适时启动的眉县城乡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不但提升了城乡整体发展的竞争力,激发了城乡群众的创业激情,更是助推了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眉县汤峪镇的屈红芳夫妇在外打工多年,看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两人曾几度商量着在家门口开一家餐馆,可是看看村子脏乱差的环境,那种刚刚萌发的创业念头就熄灭了。

  2014年春节,让回家过年的屈红芳夫妇俩无比震惊的是,自己的村子变样了,家家门口的粪堆、草堆、垃圾堆不见了,花坛、绿树、粉墙、黛瓦点缀着乡村院落。

  大年三十,在除夕的阵阵爆竹声中,屈红芳夫妇俩用自己打工十年积攒的20万元,开办起属于自己的农家餐厅。

  从大年初六开始,请工程队、采购建筑材料,正月十五就破土动工,两个多月时间,村里第一家漂亮的餐馆就伫立在了横穿村子的眉坞旅游专线的旁边。餐馆在五一小长假的火爆,让夫妇俩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开办农家乐。汤峪镇镇政府更是主动服务、积极引导,让农家乐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2012年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试点省以来,陕西坚持污染防治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全省形成了点上抓示范、线上抓提升、面上抓推广的农村环境整治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省实际的农村生态环保新路子。

  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是修路种树、靓丽整洁,关键是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达到农村人口环境意识的转变,要内外兼修、整体超越。3年来,陕西省累计投入14.9亿元,共建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1848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81处,年新增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150万吨,建设垃圾中转及处理设施58处,配备各类生活垃圾收集车14167辆,年新增垃圾收集能力116万吨,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1686处。连片整治范围覆盖全省43个县区、333个乡镇、2678个村,受益人口约400万人,占陕西全省农村人口的21.8%。已建成7个省级生态县、182个省级生态镇和176个生态村。

  保护汉江用心了

  在陕西汉中市西乡县城关镇五丰村,刚刚上市的反季节蔬菜就被客户“疯抢”。原因是这里的蔬菜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绿色有机蔬菜。

  说起这一变化,西乡县军鑫农业公司总经理但启军说,五丰村是汉中市的养殖第一大村,以前走在村里,每隔10米就会看到一个粪堆。畜禽养殖业粪尿及污水处理一直是个大难题,每逢下雨,粪尿就混合着雨水流进了汉江,对汉江水质危害很大。

  “汉江作为京津冀的重要水源地,从中央到省里再到市里,都相当重视。前几年,省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扶持我们建成6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污染治理工程,年产沼气19.71万立方米,利用沼气年发电量达21.6万千瓦时,基本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同时,还建设了万吨有机肥生产线,满足了公司自有的400亩设施蔬菜及附近3700亩农田耕地的肥料需求,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但启军说。

  在军鑫农业公司的带动下,五丰村把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积极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粮”等循环种养模式,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目前,每户都有小型沼气池,都有一座温室大棚。有机茶叶、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更是走俏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专业村。

  为保障“一江清水供北京”,早在2010年,陕西省就确定陕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基调。在大力治理陕南农村面源污染,关闭和淘汰落后工业污染的同时,依托安康、汉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低能耗、高产出、无污染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医药加工企业、现代物流业和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探索秦巴地区以高新科技为引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循环发展模式。

  监测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陕西省连续十五年汉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丹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标准。

  随着陕南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工作面临着流域污染负荷逐年增大、城镇生活污染处理率低、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行业特点明显、治污和保护资金短缺等严峻形势。

  2014年3月17日,陕西省第四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确保汉、丹江流域水质安全。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康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为陕南地区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

  “小雨润行装,迢迢去路长。绿迷村树暗,红湿野花香。”为守护着一方山水,现在的陕南地区,正在用绿色循环发展的生动实践,阐释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2015年11月11日,中共陕西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十三五”陕西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其中就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出具体描绘:到2020年,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森林覆盖率超过45%,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的景象。

  开窗见乡愁,出门进园林。如今,从秦巴深处到关中腹地,从圣地延安到大漠榆林,“美景处处有,处处景不同”正在成为建设“美丽陕西”的新常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