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命难造

2010.6.18

  3月21日,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引起轰动: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花了15年时间、4000万美金,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 DNA,并将其注入一个被“挖空”了的细胞,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体“辛西娅”。

  “首例人造生命诞生”这一新闻引起公众的争议甚至恐惧。但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所谓“人造生命”;最近三年至少已有两次类似的新闻。

  2007年,来自日本和法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宣布造出“人造细胞”。其实,他们在实验室里得到的是一种人造细胞膜,也就是细胞的框架。“人造细胞膜”与真正的细胞膜结构相似,具有蛋白质合成功能。

  2008年9月,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报道说他们即将合成生命,主要是指他们建立了一种单细胞模型,该模型算得上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人工合成了一部分核苷酸,仅仅是实现简单遗传基因序列的复制。

  从技术上看,这次“人造生命”与前面几次还是有区别的。文特尔突破了如何让人造基因序列生成人造染色体的难点,而人造染色体的形成,意味着一个物种遗传密码的完备,意味着真正生命体的诞生。

  英国《自然》杂志邀请了几位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发表评价和意见。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的斯蒂芬·伯纳认为,根据现存各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人们可以推断出这些物种已灭绝的祖先的基因组,再依据文特尔等人的工作,就可以合成出那些已灭绝的古老生物——这些古老生物将会告诉我们100万年前地球的生态环境。

  而宾州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亚瑟·卡普兰说,研究成果可以彻底平息有关生命到底需不需要特殊力量才能被创造和生存下来的争论,甚至可以颠覆人类长久以来对于生命本质的看法。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教授马丁·福斯内哲认为,人造细胞的诞生只是证明了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并不算观念上的突破——嵌合生物早已通过育种被制造出来了,最近,将基因转移到去核的靶细胞中也培育出了嵌合生物。

  和1997年首个克隆哺乳动物多利羊的诞生相比,“人造生命”的诞生所面对的评论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当年,人们在惊叹克隆技术的同时,大多数人都在攻击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生物伦理方面的问题,这种争论持续了很多年,尤其是当有人提到要克隆人类的时候。而现在,面对“人造生命”,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科学家,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要求评估此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能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此成果所能够带来的利益。

  科学家提出了这项技术可能引发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人可能会拿这项技术去研制生物武器、人造生命可能会改变地球原有生命系统的结构,出现人类不可控的情况等等。但生物学界的观察家们还是赞同开放这门科学,原因是:若病原体能通过电脑设计出来,那么,防治的疫苗同样也能如法炮制。

  多利在6岁多的时候就死了,对于它的“早衰”和死亡,在一个从事生物学和医学工作的科研人员看来,生命还是应该按照他固有的模式进行繁衍、孕育,按照正常的、已经延续了万万年的规律,从受精、胚胎形成,到母体中孕育,再到出生,经历成长的整个过程,直至最后的死亡。

  而对于这个刚刚从实验室生产出来的“人造生命体”,其实不应把它当做生命,只能把它当做一个产品——它是靠几瓶化学物质和计算机生产出来的一种类似生命的产品。

  人类可以制造一个简单的生命体,但是人类还没有强大到了解生命调控的各个环节,从制造一个简单的生命体、一个细胞,到能够制造出一个完整的植物或动物,甚至于人,生命本身还有很多秘密是我们迄今不知道或者不了解的。人造生命的时代并未真正到来,所有的人应该尊重生命,更要尊重生命的本质。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生物学博士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