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孙友顺:地热发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11.12.19

  在12月15日至17日于重庆举行的“2011海外博士两江行”活动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教授孙友顺博士带来的“地热发电微电网系统”项目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谈及地热发电,孙友顺称,我国地热发电条件已经具备,如今只要能找到合作伙伴,项目就能变成现实,目前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中国地热储量世界前三 地热发电却只占3‰

  “地热发电就是把地下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继而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孙友顺介绍说,“与传统发电相比较,无需燃料运输设备和庞大的锅炉设备,无灰渣和烟气污染,对地球环境不产生危害。”他强调,地热能既是清洁理想的新能源,综合成本也较水电、火电成本更低。

  资料显示,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居世界前三位,高温(地表下3公里左右温度达到250℃以上)地热地区分布较广,中高温 (120℃以上)地区分布于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孙友顺说,高温和中高温地区富含高品质地热资源,表明中国有地热发电的巨大潜力,但目前实际地热发电量只是世界地热发电总量(1万兆瓦)的3‰。他列出具体数据说,2010年世界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900MW,美国3100MW居首,我国以32MW位列菲律宾、墨西哥、印尼、意大利、日本、新西兰等国之后,居第十八位。

  我国地热发电条件已备 只需改进地热发电技术

  中国地热资源富集却开发使用滞后,根本原因在哪里?

  孙友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他说,地热发电的核心技术要求能准确探明热源及源头的位置和储量,高效率转化热能为电能以及低损耗传输电力。

  “为了探明热源及源头的准确位置,我们利用地震波传播波速随周边区域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特性,以三维地震成像的方法,精确重建整个地热区域的温度分布。与此同时,利用地球重力随地壳密度变化而改变的原理,确定地热区的边界和容量;利用大地电磁波强度随地质结构变化而改变的机理,确定地热热源的内部结构和热量分布,最终确定热源源头的准确位置。为了提高热能的发电转化效率,我们采用国际最新的热能转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热资源,并利用我们参与设计的微电网技术传输电力,降低损耗。”孙友顺说。

  他指出,“在我们的热源探明技术问世以前,世界上寻找地热热源成本很高。平均每打8-10口井才找到地热。废井很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据介绍,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孙友顺研制的新技术先后帮助意大利和美国公司在冰岛和美国犹他州建立了6个25兆瓦左右的地热发电站。平均每打10口井,有9口有高品质地热产生,探查准确率在90%以上。

  中国目前是否具有开发地热发电的条件呢?孙友顺做出了肯定回答。他说,“现有的5台发电机组就是明证,但是需要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和产能。”

  孙友顺说,目前中国国内的地热发电设备陈旧,导致热电转换效率低和电力传输损耗大。尤其是热源探查技术落后,需要打很多废井才能找到热源,增加生产成本,严重影响热能的充分利用和热源的使用寿命。

  地热发电能源可循环再生 将资助我国人才到MIT进修

  “地热发电”会像石油开采一样,总有一天会枯竭吗?对此,孙友顺说,只要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地热发电是“可持续性的再生清洁能源”,关键是技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孙友顺称,“地热发电微电网系统”在美国已成功应用6年以上,该项目在青岛也已列入“千人计划项目”,他们还将在青海、浙江、重庆等地寻找更多合作伙伴。

  他透露,麻省理工学院将建立中国合作研究所,目前筹备工作已完成。他希望通过该平台,加强MIT与中国国内的企业和高校的全方位合作,打造MIT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雄厚资金强强联手的双赢局面。同时,欢迎国内学子到MIT实习、游学和参观,他们将每年资助数十名中国技术人员到研究所进修。

  目前,合作研究所得到了中国红烛老区基金会和北京实力源等一批亿元企业的大力支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