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钱易院士:细微处成就大师风范

2007.9.16

名师名言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己并热爱全人类;关切当前并思虑未来。这是新一代人应该树立的新的伦理观,即环境伦理观。人的分工职责各不相同,但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钱易
 
已经71岁的钱易院士这学期要为本科生上两门课程:一门是全校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另一门是新生研讨课《环境与发展》。
 
作为著名的水污染防治专家、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在繁忙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科研工作之外,她一直坚持为清华本科生上课。
 
“现在我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两门课讲好。青年教师已经走上科研第一线了,我只是在他们有问题来找我时‘顾问’一下而已。”钱易说话时敏捷清晰、言简意赅、目光矍铄,不由让人怀疑她的真实年龄。


钱易教授和博士生在一起

少小坎坷结缘环保
 
钱易是已故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女。
 
钱易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抗战爆发时,钱穆受聘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教书,与家里失去了联系,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做小学教师的母亲支撑。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有沦陷区的灯火管制,有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和炸弹,但母亲坚忍不拔的精神更多地影响了她,使她养成了不怕困难的倔犟性格,也让她从小就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
 
钱易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52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上下水道专业。毕业时曾志愿到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的她,被清华著名环境工程专家陶葆楷教授相中,成为他门下的弟子,没想到这一选择竟影响了她的一生。从此,她与造福苍生的环保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后,钱易作为陶先生的助手,开始潜心于水污染防治的研究。然而,“文革”打破了她专于事业的梦想,她被遣送到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农场开荒种地,插秧割稻成了“必修课”。
 
“文革”后,已近不惑之年的钱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致力于研究开发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净化等领域不舍昼夜地工作,取得了令国际环境工程界瞩目的成果。
 
1994年,钱易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素质教育环保先行
 
“青年同学们,祝贺你们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你们将来将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法官、律师、社会科学家、企业家、经济管理人才以及各方面的专家,驰骋在祖国建设大战场的四面八方,为把我们可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和强大而贡献你们的力量。你们切不能忘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追求今天的进步,绝对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的,我们应该进行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类需要、又不致损害未来人类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每当钱易在课堂上语重心长地说起这番话时,同学们都会感受到一名科学家心忧天下的宽广胸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正是国家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钱易在一片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看到了极为重大的环保隐患:只顾GDP增长,不顾环境保护,环境、生态危机在中国已经相当严重,如果再不重视环保问题,国家和人民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她一方面以科学家和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和公共场合中呼吁政府及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落实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开始在我校着手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谈起课程设置的初衷,钱易说:“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学生时代就应增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伦理观,加强对社会和地球的责任感,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政策和技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就是为此目的而开设的,我们教师把上好这门课作为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为了与课程配套,钱易带领课题组与北大教师共同编写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材,又制作了29集大型系列音像教学片。
 
开设环保领域公选课以强化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思路,后来被国内多所院校采用。可以说,钱易参与主讲的这门课程和主持编写的这套教材在国内环保领域开创了先河,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为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先行者,钱易为这门课程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在她的主持下,这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水平、所编写的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等课程建设成果一直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这门课程多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还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教材2002年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网上评估体系中,本科生李翔对这门课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通过短短半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最大的感受是:环保不仅仅是个人、部门或某个国家的事,这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工作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为这项事业稍尽绵薄,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推动环保事业向前发展的力量就是巨大而无穷无尽的。”
 
“这个领域发展得很快,为了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我们正在修订这套教材。新的教材估计明年就能出版了。”钱易说。
 
细微处成就大师风范
 
钱易坦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书——每当培养出一个学生,都会带给她带来无尽的喜悦。从1957年留校任教以来,听过她的课、在她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数不胜数,很多学生已经成长为环境工程科学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学生心目中,钱易是一位可敬的老师,她最为学生称道的地方是处处为学生着想,平易近人。
 
她的课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颇受同学们欢迎,她本人两次被学生评为“良师益友”;她从来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做研究;每逢学生组织学术交流会或者是学生要做学术报告,除非出差在外,她都会赶来,像学生听课一样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之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谦和民主的态度使同学们都愿意与她交流,不少学生的博士课题就是在会上商量出来的;只要是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绿色协会等学生组织邀请钱易做报告,如果时间允许她基本有求必应,在各种学生主办的系列讲座、系列报告中,常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钱易在校内的演讲,学生也非常喜欢。一位学生听了她的报告后写道:“如同和风细雨,这位老人话语始终温和,面容始终慈祥,态度始终谦虚。”
 
“在外面开会时,如果搜集到和学生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材料,她每每都会收好,带回学校送给学生。前两天钱老师刚开会回来,就给我带来了一份。”钱易的博士生陈伟强说。
 
为钱易做过3年工作助理的环境系博士生余素林说:“认识钱老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几年来钱老师从没让我替她买过出差的机票,也没让我帮她去照澜院的银行交过手机费。本来这些都是工作助理分内的事,但钱老师总觉得我们博士生科研任务重,总是想法减轻助理的工作负担。这一点既让我感激,也让我愧疚,但更多的还是由衷的感激和尊重。”
 
钱易十分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经常慷慨解囊,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一位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生活十分困难,情绪低落,甚至想到了退学。钱易得知情况后,一方面给予关照,一方面鼓励和帮助他克服困难,继续学习。而钱易自己却一直非常朴素节约,她经常步行到系馆或者是教学楼,手里拎着一个包,身材瘦小,不认识的人很难想像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在学术研究和工作中,钱易的严格要求和原则性是出了名的。每次会议发言和学术报告她都亲自拟稿,认真准备,从不让别人代劳;虽然由于年事已高和事务繁忙,指导博士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她都会认真提建议和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对于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是尽心尽力地扶持帮助。她认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而青年教师的配合和在教学实践中的锻炼是课程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讲课、编制教材等方面,她经常给青年教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有什么困难,她也总是尽力帮助解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专家,钱易参政议政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永远是师生学习的楷模。
 
“在国家的环保事业中,她没有部门的偏见,而是站在公益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环境系教师石磊说。
 
就这样,钱易以自己的点滴言行,在师生心目中树立起大师风范。
 
问及这几年还有什么打算,钱易说:“现在环保的问题有很多,中央很重视,但地方执行得不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间,环境不断持续恶化,很令人担忧。但越是有问题,我越要努力工作。或许我看不到环境完全变好的那一天了,不过我仍然不悲观,相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钱易 女,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卫生工程系,195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我校环境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院士数十年来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努力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工艺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近年来致力于倡导和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立法、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编或与他人合编主要著作12部,主要译著5部。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被香港大学土木系聘请为荣誉教授。现担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资源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