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院士领衔,质谱研究面向美好未来

2023.3.31

——2023年度北京质谱年会成功举办

  2023年3月31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质谱学会主办,北京质谱中心协办的“2022年度北京质谱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等国内知名质谱学者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质谱”,大会共有300余人出席、参与。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大会合作媒体,为您带来最新动态报道。

188126_202303311651361.jpg

大会现场

2.jpg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主持今日大会

3.jpg

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为大会致辞

4.jpg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献华院士

报告题目:嫦娥五号玄武岩精确定年 – 超高空间分辨 SIMS 定年技术与应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面采样返回地球,随即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样品分析等相关研究。通过样品分析,人们研究了月球“一新”这个关键问题。李献华团队利用改进的小束斑、高精度SIMS技术对月球玄武岩进行精确定年后,发现样品年龄大约在2000 Ma 左右,将月球火山活动结束时间推迟8~9年,为改进撞击坑统计年代函数提供了一颗“金钉子”。美国科学院院士在评述文章中表示,中国的月球土壤研究表明非常有必要修正已有的月球热演化模型。

5.jpg

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报告题目:单细胞代谢物的质谱分析

  单细胞技术是精准医疗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张新荣团队基于自研的 pico-ESI 质谱单细胞分析平台,通过 ESI 喷头电极、皮升级液滴体积控制、显微机械手控制等方面的创新,成功实现了乳腺癌细胞、白细胞、淋巴瘤细胞亚型分型,区分了两种膀胱癌细胞耐药亚型。目前,团队与华仪宁创合作,成功生产第一代产业化样机 SinCell-100。未来希望能在医院中进行推广,实现自动化、高通量质谱分析,打破进口垄断。

6.jpg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聂宗秀研究员

报告题目:纳米材料及其代谢影响质谱成像研究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中,常用的成像方法有标记法和质谱法。由于质谱拥有高灵敏、高空间分辨、免标记的特点,因此质谱适用于小分子代谢物、脂类、药物等目标分析。聂宗秀团队通过改进传统超声喷雾基质喷洒方法,将质谱灵敏度提高了5~10倍,分辨率提高了2~4倍,5 μm的分辨率可以获得组织更为丰富的结构信息。同时配合纳米材料,团队对肝癌组织的药物释放、碳质气溶胶颗粒的合成以及在肺部的分肺外器官转移进行表征、研究。此外,团队研究 AIE 分子材料发现,此类添加基质不会影响材料的质谱信号,因此可同时对材料和代谢物进行成像,但其对肝、肾、脾三个器官的代谢产生影响。

7.jpg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黄刚研究员

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空间站内的气体主要包括设备脱气、成员代谢气体、偶然泄露气体等。其特点是浓度低、成分复杂。基于上述特点,黄刚所在团队通过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实现了39种气体的全自动检测,配合氢气载气、热解析、4根色谱柱等技术和理念,实现了高灵敏、高稳定的气体检测,检测下限可达10 ppb,可及时准确反应舱内的微量气体变化情况。尤其是四极杆质谱为保证检测精度,团队经过实验证明,火箭发射时造成的1 μm位移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由于空间站运行时间长达20年,未来团队将针对空间站仪器的更换工作进行研究,以便能满足我国的空间科学研究要求。

23.jpg

北京协和医学院 黄超兰教授

报告题目:Frontier Omics Technology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nd Translational

8.jpg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刘小云研究员

报告题目:感染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解析

  三型分泌系统是细菌重要的致病机制,刘小云团队研究聚焦于效应蛋白催化的共价修饰,凭借质谱先天的分析优势,团队发现了多种修饰共同靶向关键宿主因子,建立了全新共价修饰的质谱解析策略。同时,团队利用质谱技术也揭示了多种未知供价修饰,例如发现 OspC 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病毒,主要修饰 eIF3 外周亚基,同时修饰抑制蛋白合成,参与应激颗粒形成,是诱导颗粒形成的主要分子通路。此外,团队也发现 OspC 同源蛋白促进了 eIF3 与 G3BP1/2 的互作。

9.jpg

厦门大学 杭纬教授

报告题目:单细胞质谱成像新技术

  单细胞物质在体内含量非常小,只有质谱这种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才能较为轻松的实现成像分析。杭纬表示,当前的 Nano-MSI 质谱技术、AFM-TD/ESI-MS质谱技术、针尖增强拉曼质谱联用技术、SNOM 解析质谱联用技术等。这些结束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上述概念,团队研发了 Micro-lens Fiber Laser Desorption MS 技术,在药物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分布研究、四氧化三铁在细胞中的分布研究、三维细胞成像研究中得到了更好的成像效果,并且细胞的质谱三维成像结果对人们了解细胞结构与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0.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倩研究员

报告题目:环境超细颗粒物的质谱分析与表征

  超细颗粒物占据了 pm2.5 数量的大部分。质谱作为生物纳米颗粒物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也逐渐成为环境中超细颗粒物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经过多年发展,人们使用 CE-ICP-MS 实现目标纳米粒子与复杂基质的分离,得到拟合的粒径尺寸分布数据。使用 MALDI-TOF 得到微纳米塑料颗粒和黑炭材料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果以及相关性质。除了上述两种方法,LA-ICP-MS 技术证明可以高精度的追踪植物中的石墨烯含量及成像。对于材料的稳定性研究,LDI 质谱的指纹谱能很好的反应黑磷材料的稳定性、尺寸、化学修饰等参数。LDI 技术在人眼、人脑中黑炭暴露的健康风险与影响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在环境溯源研究中,刘倩所在团队同位素质谱在纳米银不同转化过程研究中发现,金属纳米颗粒自然转化中的同位素分馏现象,突破了纳米颗粒物同位素溯源的传统观念。

11.jpg

南开大学 张新星研究员

报告题目:气液界面质谱分析

  气液界面在自然中无处不在,在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常用的非质谱检测方法难以精准的分析界面问题。因此在传统质谱基础上,张新星团队研发了开放式场致液滴电离质谱技术(FIDI-MS),实现了质谱电离进样过程物理原理上的创新,实现了10万倍界面选择性,信号真实、无体相干扰。此外,团队开发了悬浮液滴气液界面的质谱电离进样技术,实现了三维空间可操控。除了前端的开发,团队利用异戊二烯等物质的特性,实现了关键有机、无机物种气液界面反应的精准分析,开创了碳氢化合物气液界面反应环境以及大气中自旋禁阻化学测量学新篇章。基于上述成果,团队发现,室内大气环境的次氯酸对磷脂膜的破坏。

12.jpg

  除了精彩学术报告,岛津、赛默飞、安捷伦、SCIEX、沃特世、IONTOF等厂商也带来各自产品及解决方案介绍。

24.jpg

25.jpg

26.jpg

  大会最后,谱育科技技术总工程师姚继军、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为青年报告者颁发青年论坛奖。

  以下为部分参展厂商:

13.jpg

岛津

14.jpg

赛默飞

15.jpg

安捷伦

16.jpg

布鲁克

17.jpg

SCIEX

18.jpg

沃特世

19.jpg

珀金埃尔默

20.jpg

莱伯泰科

WechatIMG15 拷贝.jpg

北京衡昇

21.jpg

杭州谱育

22.jpg

磐诺


本文相关厂商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