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李侠:进步与问题 美国眼中的中国科技现状

2007.9.27
最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站发表了一篇报告《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台湾引领非经合组织国家(地区)的科技论文产出》(2007年9月)。该报告的基本思路是把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图分为两大块: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与非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Non-OECD)。这份报告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再次给科技定位,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其次,认为非经合组织已经形成了对经合组织的竞争态势。对于第一点,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笔者感兴趣的是第二点,即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也许通过竞争者或旁观者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发现中国科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
 
该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在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论文产出中已经占到接近40%,处于第一位,中国的科技论文在10年间增长了4倍,从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论文产出占世界的比例从1%上升到4%,在非经合组织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2003年)。整个OECD国家在2003年产出了584000篇文章,占世界总数的84%,这个数据比10年前的87%有所降低,而同期中国所占世界份额的比例恰好增加了3%,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科技事业实实在在取得了进步。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为此,应该主动调整我们的科技发展范式,力争加快缩小与OECD国家的差距。
 
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国家应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其次,向科研效率要科技发展速度。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R&D投入占GDP比例创历史新高,达到1.42%,而同期主要OECD国家的比例都在2%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投入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投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对于第二个问题,要坚决打破科技资源的垄断与过度集中,从而实现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质性提高。当前科技资源的垄断与集中已经成为中国科研效率提升的最大障碍。第三,中国科技的发展长期建立在广大科技人员廉价劳动的基础上,这种制度选择已经开始影响未来中国科技提升的动力机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员库存,大多中国科技人员的使用成本是异常低廉的,只要看一下同期中日两国的比较就可以证明廉价科技劳动给中国科技带来的贡献:2005年中国科技投入接近300亿美元,收录论文为153374篇,占世界总数的6.92%,位列世界第四。同期日本产出论文159060篇,占世界总数的7.18%,位列世界第三,而日本仅2004年的科技投入就高达1458亿美元。在我们科研人员基数比日本大许多的情况下,我们仅用日本1/5的投入就取得了如此成就,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还没有哪个领域能够像科技界那样,用只占GDP 1.4%的投入,就把中国科技实实在在地推到世界第四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科技人员对中国国际地位与国力的提升是有巨大贡献的。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国家单纯依靠这种廉价使用成本也不是科技发展的长久之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流失与退出将造成新版的马太效应,这是未来中国无法承受之重。对于人们诟病比较多的话题:中国科技论文的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现实,只需要看看我们在用什么作研究就可以了。毕竟民间有一句话:一分钱,一分货,科学研究也不能避免这种现实。第四,中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应该避免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一下子滑到片面追求所谓质的提升的极端,而应该采用同步前进的策略。没有一定的量作保证,质无法实现真正提高,国内外的科研实践都已经证明,高质量的成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稀缺的。只有在量的竞争的压力下,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同时,这种质与量共同发展的模式,能够更快地使我国的科技发展得到国际承认,从而为未来科技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先前这么庞大论文产出的支撑,国际上会重视我们的科技发展吗?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质量必然得到提高,这是科学场域竞争的必然结果。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