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

2012.6.11

  6月3日,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安立佳、副所长周光远、王佛松院士等相关人员接待了评估专家组。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主任王献红关于实验室五年来的工作报告;先后听取了秦玉升、陈学思、董丽松、张所波和王丕新等科研人员所作的5个代表性成果报告。

  王献红从实验室总体情况、研究水平与贡献、代表性科研成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方面汇报了实验室5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并现场回答了专家组提出的问题;科研人员汇报了万吨级二氧化碳塑料工业化关键技术、聚乳酸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进展,聚乳酸改性与成型加工,水处理高分子膜材料和淀粉基材料的疏水修饰及功能化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评估专家组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审查了有关资料,认为该实验室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实验室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研究方向布局合理,建议实验室加强工程化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进一步加强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前瞻性部署。

  专家组认为,中科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沿,以生物质和二氧化碳为基础原料,以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水处理高分子材料、环保高分子涂层材料及材料加工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提出了促进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建成引领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术研发平台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针对可生物降解二氧化碳基塑料工程化的瓶颈问题,开发出稀土三元催化剂负载化技术和组合催化剂技术,完成了大体积(15 m3)高压聚合反应釜的设计与制造,突破了聚合后产物沉淀、洗涤、干燥和单体的回收纯化等后处理技术和聚合物在线改性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万吨级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同时形成了10万吨级产业化技术工艺包,为更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突破了高左旋纯度丙交酯的制备和可控开环聚合关键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高温聚乳酸工程化技术。建成了继NatureWorks公司之后国内第一套年产5000吨以上聚乳酸示范生产装置,并实现了连续批量生产,同时完成了5万吨的工艺包。针对聚乳酸热稳定性差、熔体强度低和脆性大等问题,通过化学改性技术、纳米化技术和多组分复合技术的综合集成,使聚乳酸的热分解温度、热变形温度、断裂伸长率和抗冲击强度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在水处理高分子膜材料、淀粉基材料的疏水修饰及功能化、生物医用材料和环保高分子涂层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近五年,实验室共发表论文3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2篇;获授权发明ZL84件,申请发明ZL176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1),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1),国家环保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实验室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其它国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共计134项,到位总经费9936万元。

  实验室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结构合理的研究与技术支撑队伍,其中有院士1人,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成员1人,863计划主题和专项专家组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创新团队1个。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主编1人、副主编1人,国际期刊编委7人次。培养博士59人,硕士9人。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5次,邀请报告41次;实验室与中石油、中海油、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浙江邦丰塑料有限公司、浙江海正集团和湖南本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相关企业开展了紧密合作,效果良好。实验室设置开放课题共3项。

  实验室自主研制了多套仪器设备,建成了较完善的实验平台,注重大型科研装备的地区共享。

  实验室规章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协作融洽;学术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单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支持有力。

  

  评估现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