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20年后才可能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谁愿意投资或并购?股市、银行、风险投资皆可能说不。日前,业内专家呼吁改善这种状况,探索建立长效的投融资机制,从而推动“十二五”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

  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对记者表示,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弱点,如果现有的金融支持机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受到制约。科技部条财司副巡视员邓天佐在“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过去过多关注技术突破,忽略了与金融的对接,未来应积极创建相应的政策环境,为生物创新寻找来自银行、机构、民间资本的融资滋养。

  “伤不起”的长周期投入

  生物医药研发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点明显。青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生产历经14年,肺结核药物链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临床实验历经2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是历经20年未能盈利的企业典型。据纽约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明介绍,该公司1993年12月上市并融资十几亿美元,虽然股价由发行价15美元最高涨到过140多美元,但始终没有重大产品面世,将近20年未盈利。直到不久前治疗红斑狼疮新药获FDA批准,预计2013年起方能扭亏为盈。目前,美国300至4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不盈利。李明认为,开发一个新药通常需10年10亿美元的长期高风险投入,由于中国企业不能连续盈利便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所以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创新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