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施一公:让更多高层次人才回国带动中国科技强国

2011.12.19

施一公

  3年前,我国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国家将在未来5—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并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曾是“千人计划”倡议者之一,并于今年1月当选“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首届会长。12月17日—18日,由施一公率队的“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执委会成员来宁参观考察,并接受了南京日报记者专访。

  联名写建议书,提倡实施“国家教授计划”

  记者:听说当年您参与了“千人计划”的倡议?

  施一公:是的。当时我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受邀参加“五四”座谈会,我和北大的饶毅、陈十一等人联名起草了一份建议书,希望国家实施“国家教授计划”,用特殊的方案和政策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提出这个建议?

  施一公:我们当时做过调研,以生命科学为例,2007年,在美国34个州的研究型大学里面,担任生命科学学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华人,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过800人。这个数字和1998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15—30倍。这些数据至少证明,中国在海外的人才资源,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恰好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研究和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我们的建议恰逢其时。当年底,国家“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500多位“千人计划”专家中,三成左右是创业类人才

  记者:目前“千人计划”共引进了几批?创业类人才大概占多大比例?

  施一公: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实施了3年,评出了6批共1510名“千人计划”人才,第7批上周刚刚在北京进行了答辩。在已评出的1500多名“千人计划”人才中,创新类大约占70%,创业类大约占30%。就拿我们这次来考察南京创业环境的联谊会成员中,几乎都是创业类的“千人计划”人才,在国内多个城市都有公司。

  记者:最近,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名单刚刚公布,为什么会实施这一计划?

  施一公:海外集聚了一批中国青年高层次人才,他们毕业于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大约35岁左右,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因为待遇、科研环境等条件,他们毕业后的首选地还是美国。“青年千人计划”就是为了吸引这批青年人才回国,从今年起,每年引进400名左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至2015年共引进2000人,为今后10—20年中国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

  联谊会成立一年来,积极推动“千人计划”专家服务社会

  记者:“千人计划”联谊会什么时候成立的,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施一公:“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今年1月成立,由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引进专家自愿发起和组成,是欧美同学会下设的17个分会之一。当时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等出席,鼓励我们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服务,成为科技创新创业思想碰撞、智慧交流和经验分享的重要平台。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

  记者:联谊会成立一年来,做了哪些事?

  施一公:联谊会下设数理、化学化工、能源与资源、医药与生物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与金融、工程与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共8个专业分会,我们的宗旨是16个字:联谊交流、协同合作、建言献策、服务社会。今年5月—6月,我们参与了中组部组织的“六省行”活动,9月16日在无锡召开了“千人计划”太湖峰会,400名归国的“千人计划”专家到会。此外,各专业分会积极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沟通,逐步参与到科技、教育、卫生、医药、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决策咨询中,还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起,做好“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的创业辅导工作。

  “千人计划”让高层次人才成群结队地回国

  记者:您以前来过南京吗?印象如何?

  施一公:两年前,我曾到南大做化学生物讲座,当时时间紧,连南大的校园都没时间看。这是我第二次来南京,从北京坐动车过来,很方便。南京的绿色、空气都很不错,让人感觉很舒服。

  记者:这次实地考察感觉怎么样?

  施一公:虽然我来南京不多,但南京创新创业的氛围很浓厚,很多朋友都多次向我提到了南京“321”引才政策,力度很大,举措很实。这次一同来考察的几位“千人计划”专家,有的已经和南京当地政府谈好了合作意向。我希望,能通过我们和大家共同的努力,充分发挥“千人计划”专家的智力优势,推动包括南京在内的更多城市的创新创造。有了人就有了一切,通过“千人计划”实施,让高层次人才成群结队回国,一定能够带动中国实现科技强国。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