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环境评论:公开PM2.5利于社会共治

2012.10.11
    治理PM2.5,不只是环境部门的事,从工厂企业到私家车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付出各自的努力。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全部35个PM2.5监测网络的站点试运行数据。至此,对北京市民来说,PM2.5不再是一个环保名词,而是生活区域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者。

  从公众角度来看,这一信息公开进程的推进,其实就是其环境知情权不断觉醒、得到保障的过程。可以说,PM2.5走入市民生活,既是社会积极推动的结果,也是发展转型期环保事业日益法治化的实践成果。我国法律早就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日前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建议完善立法,强化公众对环保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知情是参与的前提,是拥有环境权的起点。PM2.5站点监测数据可以实时查阅,通过数字量化对比,老百姓对所处区域环境到底有多少污染物、空气好坏程度,就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所以,及时提供真实有效信息,市民才能心里有谱,消除疑虑甚至恐惧,理性客观地去看待PM2.5与自己的关系,根据PM2.5浓度调整个人行动,从而带来科普、服务、警示等多重社会效应,这

  与许多人每天看天气预报规划一天生活其实是一样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才会指出,“公布”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进一步说,知情是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公众经由信息公开之门而入,带有维护自身环境权利的诉求,但也肩负着共同提升环境质量的责任。研究显示,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这就意味着,治理PM2.5,不只是环境部门的事,从工厂企业到私家车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付出各自的努力。

  治理PM2.5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布监测数据并不能立马带来空气质量的改善,甚至还会因为某些“不好看”的监测结果遭遇窘迫。但可以预见的是,以保障知情权为突破口,提升公众对PM2.5治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认真吸纳百姓的环境感受和诉求,让这一环保工程获得敏锐的社会触角、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社会共治的合力,那么首都实现天朗气清的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