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时言平:信息公开是H7N9最好的心理疫苗

2013.4.03

  禽流感H7N9病毒来袭的警报响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31日通报: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4月1日,南京确诊国内第四例感染患者;4月2日,江苏确诊4例,病危……

  恐慌和忧虑,往往来源于未知。作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它的未知性、传染性、高致病性,难免令民众产生不安和焦虑。之前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也发生过这种不安,但伴随着对其了解的深入以及防治难题的破解,H1NI也就变得不那么可怕。

  新型传染病来袭不啻为一场公共危机。化解这场危机,需要社会的每一分子都主动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如今,H7N9还未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疫情,但在网络上,由于一些夸大其辞、别有用心的传言和不明就里的转发,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效应。当务之急,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避免公共卫生危机次生出其他的公共危机,比如社会恐慌、市场失序。

  禽流感阻击战才刚刚开始,信息公开中的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比如说上海作为H7N9最早发现地之一,延迟20多天才公布病情信息,虽然事后解释 “未知病源检测难”, 但在信息公开的即时性上显然存在欠缺,为病情的蔓延制造了空隙和窗口。由于上海一名已病亡感染者生前为猪肉商贩,更加剧了公众对H7N9与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有关的担忧。直到4月2日,上海才澄清黄浦江死猪中未检出H7N9病毒,并启动流感流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然而,死猪事件的欲说还休,流感病情通报的姗姗来迟,已经大大损害了官方的公信力,给了小道消息大肆传播的足够空间,如今再让公众不要“过度恐慌”,怎能令人信服?

  又比如,4月1日央视新闻发布一条信息,澄清十年前的SARS祸首并非果子狸而是“菊花蝠”,然而很快引来专业人士的纠正,称这种动物名为“菊头蝠”。如此偏差,令官媒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大打折扣,在当前的环境下,更勾起民众对既往不良体验的回忆,加深不信任感。

  从抢盐、抢蜡烛到奶粉恐慌,过去的教训表明,由负面信息引发的谣言、传言最终造成的杀伤力往往远大于事件本身。流行病也许一时不可能攻克大部分人的身体,但恐慌却能以比病毒还快的传播速度侵蚀人的心灵。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心理疫苗,如何做到即时、准确、专业、细致,考验着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影响着政府长期的公信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除了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媒体网络等社会公器也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就当前而言,政府部门的有些表现还是令人欣慰的:比如北京迅速将H7N9病毒纳入传染病监测体系、广东下发紧急通知全省部署禽流感疫情防控等。一些媒体亦利用各种手段及时播报病情,不少门户网站还建立相关专题,以便于民众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信息与防治措施。

  人类文明的延续史,也是一部与恶性疾病搏斗的抗争史。尊重公众知情权,及时开通信息发布的高速公路,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应对,才能避免因恐慌和无知造成的失序,给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支付更多且不必要的代价。

  (时言平,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