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郊嘉定区华亭镇农民陈忠兴的眼里,如今的农村有不少“断头”,田里的秸秆就是一个代表。

  “过去农民见了秸秆就抱回家,灶头里烧出‘稻柴饭’喷香。后来用液化气、天然气了,秸秆成了废物。一到收获季节,农田里不时火光冲天,烟熏得呛人。”他对记者说。

  今年6月上中旬,同样是麦收季节,但陈忠兴发现,周围不见了往年习以为常的“秸秆之火”。原来,上海正在把农村生态链中的“断头”一一接上,秸秆禁烧、资源化利用是“先行之举”。

  农村“断头”知多少

  人们常说,农村发展了,但农村变脏了。不过,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的一席话,却更让人深思。他说,农村生产方式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原来的“循环链条”肯定也要变,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不少“断头”。关键是要把“断头”一一接上,再建“循环”,对农村来说是一件大事。

  上海农业部门的专家给记者说了三条:一是农村饮用水改造后,用的都是自来水,原来农民保护“母亲河”的意识淡薄了,村子里的河道往往成了“垃圾场”;二是沪郊液化气、天然气普及后,秸秆等农家传统燃料变成多余,成了新的废弃物;三是农家的生产方式变化了,过去家家户户总会养上几头猪,剩饭剩菜成了猪的“美食”。但现在猪都集中饲养,统一喂料,家家户户的“泔脚”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