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是由晚古生代多陆块拼贴而成,经历了中生代到早新生代的夷平作用。但是在晚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陆-陆碰撞的作用力通过塔里木克拉通传递到1500km外的天山,并在北侧哈萨克斯坦地盾的阻挡下,天山迅速抬升。其陆内造山机制为地学界所关注,并相继提出了诸如挤压增厚、俯冲等动力学模式。由于其收缩量(小)和地壳增厚(小)的程度表明板块间水平作用力下挤压增厚和俯冲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天山的造山机制,因此,深部地幔与地壳间的垂向作用可能对天山抬升和造山的贡献应被充分考虑。

  通过研究地幔过渡带(介于410km和660km相变界面之间,界面深度强烈依赖于温度变化)厚度的变化,可获得相应深度范围的温度异常信息,从而可用来研究上、下地幔间的物质交换(冷热交换)。远震P波穿过地幔过渡带时,在两个相变界面分别产生P-to-S转换波,由于其偏振方向不同于原生P波,可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分离出转换波及其多次波序列(即接收函数),对多个接收函数叠加可增强来自410km界面和660km界面的转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