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聂崇实教授:亲历光谱的迅速发展,希望光谱学会成为桥梁

2008.11.01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堪称历届会议之最。在会议召开之前,会务组、分析测试百科网、中国光谱网组成了宣传报道小组,希望尽可能忠实地记录和纪念我国光谱事业的30年,并展现会议的盛况。

 

聂崇实教授:亲身感受光谱的迅速发展,希望光谱学会成为桥梁

1_200811012319551.jpg

聂崇实教授

    记者:光谱学发展30年,请您结合个人的科研方面,谈谈对光谱发展的心得体会。

    聂崇实教授:我是物理化学出身,出了学校,就在有机所工作,在有机所我做光谱不是搞理论,而是搞应用,开始做红外,后来也做拉曼。这三十年,我的深切感受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光谱的应用方面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50年代末期,国家引进了4台东德生产的棱镜光谱仪,还有两台PerkinElmer的光谱,全国也就6、7台。当时的应用主要是对有机物、药物、材料高分子进行结构鉴定。有机所当时的那台光谱仪那时是华东五省(山东、安徽、上海、江苏、福建)第一台光谱,当时是一个稀罕物;所以除了有机所的样品,还接受华东各个地区的样品。当时用的是棱镜仪器,基本原理是NaCl、KBr、LiF组成三个波段,但棱镜仪器很难伺候,怕潮湿。70年代发展为光栅仪器,比起棱镜进步了很多,机器不那么庞大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展到傅立叶变换光谱,最早的FT-IR非常庞大,计算机系统和光学系统都非常庞大,光学系统就有半个床那么大,计算机系统是用磁盘的。

   记者:当时您用红外或拉曼仪器测定有机物时,峰不是非常麻烦么?您们主要的测定对象是什么?

   聂崇实教授:红外光谱对极性的官能团是非常好的,含氧、含N基团的有机分子,很多在红外中都有很特征的表现。有机所有各代的仪器,从棱镜、光栅、庞大的早期红外,到现在的红外。仪器现在非常普及,从光栅仪器到傅立叶变换仪器,一般人员都可以自己上机操作。我们光谱组自己操作的是GC-IR联用、红外显微镜方面,自己也做一些技术上的探索。上海是一个工业高度发展的城市,有机所在技术上为华东地区和上海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比如GC-IR,当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GC-IR可以鉴定几十纳克的样品。另外可以对复杂的有机成分,比如精油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些自己的数据库,GC-IR的研究也得到了自然基金委的资助,因为我们在84年左右就比较早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红外显微镜也很有用,比如常用于司法鉴定中分析犯罪现场细微的油漆、斑点等;再比如在半导体器件方面,工业的产品如受到污染,或工艺流程中间出了问题,都会送到我们这里分析。所以有机所对工业部门的促进,我们也是做了不少工作了。

     除了在有机所从事技术上的支撑外,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红外的研究方面也发展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对循环干燥器的改进,这些技术当时在全国都是遥遥领先的。因为当时用的DigitalLab公司的大仪器,开始很难伺候,水气干扰很麻烦,当时要抽真空不太可能。当时DigitalLab自己的干燥技术不成熟,而上海是非常潮湿的地方,水气的干扰就非常严重。我们自己把干燥部分改良了,以后就工作得很好。


   记者:在光谱学会议30年之际,请您对新一代的光谱工作者发表一些感言

   聂崇实教授:我们非常感谢学会能够特邀我们来,我们也一直都是光谱学会的积极分子。光谱学会对于促进光谱的理论、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希望光谱学会的工作能够继续进行下去,越做越好。现在,学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这跟学科和大的时代都有关系。我们希望在学科方面,中国能够对世界的光谱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在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希望光谱学会能够作为一个桥梁,能够促进搞学术、搞技术的人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国家的兴旺多做贡献。


专题:第十五届分子光谱学学会会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