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7万吨回收水过“膜”进入市民家

2012.12.11

  “轰隆轰隆”,打着卷儿的水花你推我搡地来到流水线上,再分别进入并排分布的12个池子,6米来深的水池很安静,一眼看不见底,仔细盯着水面才会发现波纹的流动。池子的另一头,绿色指示灯显示着12个大型抽水泵正在紧张运作着。

  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的一个特殊车间里看到的一幕。第九水厂厂长陈克诚自豪地说:“别看它没声响,池子里打的可是场硬仗!”

  作为水厂的第四分厂,这个被称为“膜车间”的流水线虽然只有700来平方米的大小,每天却承担着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水”变废为宝的特殊任务。

  紧挨着膜车间,一字排开的前三期净水车间里,除了将来自水库的水净化到饮用水标准外,工艺排放水也正通过地下管道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膜车间中。隔上不到两天的时间,负责过滤水的煤滤料便会因为吸附的杂质过多需要清洗。

  “在无水中生水,在少水中增水。”2009年夏天,市区供水量达到了278.8万立方米,已经接近市区供水能力的极限。这种情况下,每天排放的大量工艺水能否回收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就这样,自来水集团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应急改造工程,也就是现在的第四分厂膜车间。

  平静的水面下,一个大型设备正在发动。距离水面近1米深处,金属框架成的一个大箱子被安置在水中。箱子里满是一条条2米来长的白色膜丝,按着从东向西的顺序被分为6组,而一组里就有着近14万条膜丝。这便是第九水厂的秘密武器――膜处理设备。

  工艺排放水如何通过这样的设备变得干净?一根面条粗细的膜丝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小孔,孔径只有0.01毫米大小,比普通人的头发还要小上几千倍。“水通过膜之后,所有直径大于膜孔径的杂质都被去除掉了,之后再用水泵把干净水抽出。”陈克诚解释说。

  车间一角的控制室里,正在值班的李师傅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浊度、硝酸盐氨、总有机碳……水池里发生的一切李师傅都再清楚不过了,“所有指标和前三个车间的要求都一样,符合饮用水标准!”

  拧开检测仪下方的水龙头,记者从检测员手中接过一杯膜车间的“出水”。晃了晃杯身,清澈见底的水里没看到一点杂质。“这还没算完,下一步我们还要把水送去除味儿!”指了指方向,陈克诚告诉记者,这水还要送回到三期制水车间的“活性炭”环节,去除水里的土腥味儿。

  首次把膜处理技术用到自来水制水工艺中,在第九水厂,平均每天有7万立方米工艺排放水通过膜装置达到饮用水标准进入市民家中,这相当于70万人口的一天用水量。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