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6微流控微尺度分析会议大会报告 探讨微流控技术发展

2016.5.07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5月7日,2016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ICMSB)(兰州)、第十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 (MicroTAS)、第五届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MSB)在兰州大学开幕。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协办。本次会议为广大从事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微纳尺度分离分析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和厂商提供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良好平台。5月7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由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

116841_201605071914401.jpg

复旦大学 杨芃原教授

116841_201605071914461.jpg

南京大学 鞠熀先教授

  大会报告中,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西北工业大学Pavel Neuzil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纷纷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回顾了微纳流控三十年的发展,探讨了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

116841_201605071914501.jpg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的报告题目是《Micro-Nanofluidics-Retrospection,Summary and Prospection》,对微纳流控芯片三十年来的发展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

  微流控源于微机电系统即MEMS技术,而其最早的探测技术主要结合了色谱技术,这两大领域的结合最终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微流控芯片。真正提出微流控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Andreas Manz课题开始将色谱、电泳等分离手段集成到硅片上,他们从物质分析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不论是色谱还是微全分析,早期进入微流控领域的大多是分析化学研究者,主要研究内容是物质分离、分析,其微型化和匹配作用等,因此微流控始终与分析学科紧密联系。

  陈洪渊对微纳流控三十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前沿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实际应用情况,阐明了学科发展的概况和基本趋势,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分析了微纳流控中各个学科的交叉情况,并选择了数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其研究模式和策略,以挖掘微纳流控服务于科学前沿的核心优势。

  陈洪渊说:“我们可以借微纳流控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思路,抓住三大主要趋势:1、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2、与生命科学前沿紧密相结合,构建智能生物传感界面,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工具;3、抓住纳米尺度的机遇,革新理论,发展单分子分析、单分子器件。把握微纳流控的技术前沿和应用前沿:在生命科学中特别抓住单细胞、单分子、模拟生物三个核心操控技术,面向生命科学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从微纳流控的根本物性出发开展研究,特别是微纳系统中更好的物质操控性、时空分辨性、环境控制性、表面调控性、高通量性质。”

116841_201605071914561.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的报告题目是《Proteome Identification Goes Deep while Quantification Goes Accurate》。张玉奎院士介绍,近年来通过发展样品预处理、分离和定量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平台,显著提高了对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能力。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蛋白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新方法。

  针对膜蛋白溶解度低,且现有增溶剂存在抑制酶活或干扰质谱检测等问题,发展了基于离子液体—氯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的膜样品预处理新技术,将其应用于HeLa细胞全蛋白质组的分析;针对蛋白质组样品的高度复杂性,为提高对蛋白质和多肽的分离能力,研制了多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材料。

  现有的蛋白质组定量方法主要有基于肽段在一级谱母离子峰强度和二级谱报告离子强度两种定量方法。前者存在一级谱谱图复杂、定量结果精密度差、定量分析通量低、动态范围低等不足;后者存在定量准确度差、动态范围低等不足。基于不同原子的质量亏损值不同的现象,张玉奎课题组设计完成了准等重标记蛋白质组定量方法体系,实现了蛋白质组样品的化学标记和代谢标记,实现了蛋白质组的高准确、高精密度和宽动态范围的定量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的蛋白质组定性和定量分析都采用离线多步的流程。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样品污染、丢失的可能性。张玉奎介绍,通过发展“一站式”的在线蛋白质样品预处理系统,以及构建多种集成化蛋白质组分析平台,显著提高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通量和自动化程度。

116841_201605071915031.jpg

西北工业大学 Pavel Neuzil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的Pavel Neuzil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Microfluidic (lab-on-a-chip) for Diagnostics》,介绍了用于诊断的微流控芯片。

  Pavel Neuzil介绍了用于诊断的一个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小型化系统,可以同时检测到4个样品——阴性、阳性对照组和两个样本。报告中显示,该系统可以用于检测禽流感病毒或埃博拉病毒核酸。

116841_201605071915111.jpg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陈勇教授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陈勇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Nanobioengineering of cellular microenvironment:From culture dish to culture patch》。

  陈勇介绍,通过模拟体内细胞微环境和组织结构,他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离体培养和易于集成到微流体装置的贴片式器件,将这个器件用于控制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分化,比传统的培养皿方法表现出许多优势。报告中展示了这个贴片式器件在再生医学和药物评价方面的巨大潜力。

  更多会议报告请关注分析测试百科网的后续报道……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