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餐具消毒黑幕重重 北京将出台标准综合管理

2009.10.21

  黑幕一:额外收费

  “我在饭店用餐时,饭店提供了一次性消毒餐具,不料结账时却要另外收费,且饭店给不出一个合理的收费依据。”近日,市民黄女士向记者反映。10月19日,记者就读者关心的一次性消毒餐具进行了调查,发现除了收费缺乏依据外,存在的其他问题也不少。

  在采访中了解到,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大多是中小饭店,其中不少是塑料膜密封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每套收费1到2元。一些市民反映,不知道一次性消毒餐具是要另外收费的,饭店事先没有说明,属于被动消费。

  根据《食品卫生法》规定,提供不洁餐具的企业,最高将处以5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卫生许可证。市民遇到类似问题,可以直接向相关部门投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酒店餐厅有义务提供清洁、消毒的餐具、饮具,因此,消费者可拒交餐饮具消毒费,一次性消毒餐具额外收费无依据。

 

  黑幕二:保质期

  有市民反映,在饭店使用一次性餐具时,有时打开会闻到一股霉尘味,可能是放置时间太长的缘故,不知道这种餐具有没有保质期。对此,餐饮业从业人员说法模糊。一家饭店的服务人员表示,消毒餐具应该没有保质期,因为是密封的。还有一家饭店工作人员说:“我们使用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是正规公司包装的,用完了再送回去消毒,没听说有保质期的说法。”

  然而,疾控中心人士10月19日天表示,消毒餐具有保质期,也不宜放置过长不用,过了保质期的一次性餐具可能带有病菌。另外,消毒餐具应写明包装日期和包装厂家,但据他们了解,消毒餐具大多做不到这一点,加上有些厂家消毒工作不规范,消毒效果不尽如人意。

 

  黑幕三:黑作坊——湿巾泡脸盆里消毒

  一次性餐具黑作坊 湿巾泡脸盆里消毒

  在长春市南关区亚泰大街附近一栋居民楼里,一楼一家住户让邻居们觉得很奇怪:每天有很多中年妇女进进出出,单元楼里存放了大量的一次性纸巾餐具,从门缝里能闻到很浓的化学制剂的味道。

  “有时候是刺鼻子的味道,有时候是很香的味道,走到楼跟前就能闻到,闻时间长了让人恶心头晕……”举报人说。

  得到这个线索,新文化报的记者暗访了该一次性餐具黑作坊。

  包装:

  没有工作服,没有口罩,没有手套,左手放嘴里舔一下,再去摸包装袋,右手拿着一把筷子,一搓一捻一装,就算完事。

  10月19日,天上飘着雪花,记者找到了举报人所说的地点,玻璃上贴着“招工”字样。记者按照上面的电话拨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个女子,“招40岁以下的女工,主要是做一次性餐具和餐巾纸,你可以到我这里来实地看看!”

  当天下午,记者以招工的名义敲开了加工点的大门,大厅里,十几名40岁左右的女工正坐在长条桌子的两端往印好的包装袋里装筷子,没有工作服,没有口罩,没有手套,左手放嘴里舔一下,再去摸包装袋,右手拿着一把筷子,一搓一捻一装,就算完事。

  存放:

banquan26.jpeg

图片来源互联网

  卫生间里也堆放着成箱的一次性纸巾、筷子,地面上满是纸屑杂物,脏乱不堪。

  还有几名女工直接用手将长条的无纺布弄平,再用切割机切割成小块,窗子附近的工作台是用来封口用的,女工熟练地将装好筷子、餐巾纸、围裙的包装袋用塑封机塑封好,装箱。

  堆放筷子的桌子也是工人的餐桌,工人的碗盘就放在桌子上,墙上挂着工人的衣服。除了大厅之外,其余的几间屋子都被用作仓库,用来盛装纸张、筷子等原料的编织袋就直接堆放在地上,甚至连卫生间里也堆放着成箱的一次性纸巾、筷子,地面上满是纸屑杂物,脏乱不堪。

  “消毒”:

  消毒设备很简单,两个脏兮兮的大桶,一个脸盆,一个洗手池子

banquan26.jpeg

图片来源互联网

  昨日上午,记者将情况反映给长春市工商局南关分局市场科,很快4名执法人员赶到现场,一名女性执法人员先以招工的名义敲开大门,然后其他人员再进入室内。

  当执法人员出现时,女工们并不在意,一边干活一边告诉执法人员:“老板不在!”

  执法人员:你们都有健康证吗?

  女工:……(刚开始闭口不答,被问得急了)有啊,在家放着呢。

  执法人员:你们这有消毒设备吗?

  女工:咋没有呢?(转身从一洗手台底下拿出两个白塑料桶,一个塑料桶上写着杀菌液的字样,但是在专用型类别一块的部分却被人为抠掉了,另外一个塑料桶上竟然写着化妆品防腐剂的字样)

  执法人员:这怎么用化妆品防腐剂来消毒呢?

  女工:啊,用这个塑料桶来装消毒液,里外不是一样的。

  女工所说的消毒设备很简单,两个脏兮兮的大桶,一个脸盆,一个洗手池子。“我们先把裁好的湿巾用清水涮一下,再用消毒药水泡,然后再将浸泡好的湿巾装进袋里。”

  记者在“消毒间”里看到,洗手池子上的脸盆里泡着大块的湿巾,放在地上的一个大桶里盛放着带点泡沫的“消毒水”。墙面上满是脏污,令人作呕。

  11时许,老板娘从外面赶回,当执法人员要求她出具相关生产、经营证照时,老板娘表示以前证照齐全,但是过期了,目前正在办理中。至于女工的健康证,老板娘表示“她们都没有健康证”。老板娘说,这里只是临时工作地点,刚干没几个月,目前正在扩建厂房,厂房建好后就要搬走。

  工商执法人员填写了现场笔录,因无证无照对加工点查封,要求相关负责人到工商局进一步接受调查,并接受相关处罚。

  账单:

  在加工点的账单上,记者发现长春市内多家饭店、快餐店使用这里生产的一次性餐具。工人们桌子上正在装筷子的包装袋上是“明阳春”和“曹香居”。

  昨日下午,记者与朝阳区卫生监督所监督员来到位于红旗街附近的“明阳春”和“曹香居”连锁店。

  在“曹香居”连锁店,监督员要求饭店工作人员出示一次性餐具的生产许可证和质检报告,工作人员表示老板不在,无法出示相关票据。

  监督员从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一份一次性餐筷,与记者在加工点拿到的一次性餐筷比对,发现包装外皮分毫不差,关于生产企业的有效信息极少,既没有厂名厂址,也没有生产日期和批次,只有一个订货电话。

  在“明阳春”连锁店,工作人员关于一次性餐筷的问题也回答不上来,监督员拨通了老板电话。老板表示,一次性餐筷都是由总部订购。

  卫生监督员要求两家饭店以后订购一次性餐筷时必须索证索票,随时接受监督和检查。

  批发:

  长毛发霉的一次性竹筷被铺在地上晾晒,工作人员在行走时经常会不小心踩在上面

  这家加工点的竹筷、餐巾纸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老板娘一直讳莫如深,不肯回答。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一日杂批发市场暗访。在一家门市,用透明塑料袋装着的一次性木筷就堆放在门口地上,没厂名厂址。女老板说,有木筷和竹筷两种,每种都分成好几个等级。

  “这种是最便宜的,3000双批发价45元,还有更好的。木质更好,颜色更白的要120元一件(3000双一件)!”“这种竹筷多少钱?” 记者拿出从加工点拿到的竹筷,“这种150元一件,要得多还可以便宜!”记者担心质量问题,要老板出示质检报告,女老板一脸惊讶,表示从来没人要过质检报告,“几分钱一双的筷子谁还要质检报告?”

  算账:

  如果每天卖出一万双,就可盈利1000元左右

  记者走访了多家饭店,以一中档饭店为例,每天大约要消费600双左右一次性餐筷。在加工点的账本上,送货的饭店能有20多家。

  记者给加工点的老板算了一笔账,每双竹筷的批发价格是5分,再加上包装、餐纸、人工等成本在内,一个包装好的一次性餐筷的成本在5毛钱左右,卖到饭店的价格是6毛钱左右,如果每天卖出一万双,就可盈利1000元左右,而饭店再将餐具出售给顾客,则盈利更多。

  误区:

  有些消费者总认为,一次性筷子用塑料包装,看起来很卫生

  执法人员表示,筷子售价便宜,很受低档饭店、早餐点的欢迎。最主要的是消费者存在心理误区,有些消费者总认为,一次性筷子用塑料包装,看起来很卫生,对于小餐馆里的普通筷子,总怕店家洗得不干净、消毒不彻底。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许多市民在中小餐馆就餐时宁可选择一次性筷子。(来源:新文化报)

 

  饭碗消毒是个"良心活"

  如今既然黑幕已经拉开,职能部门就必须拿出切实的行动,以有效的制度完善与切实的制度监管,来涤荡“消毒餐具”行业背后的污垢浊流,还人民群众一个干干净净的餐桌。

  “一元消毒餐具”,如今在不少餐馆使用。顾客每使用一套餐具,小饭店将白得四毛钱。而这些大多标明“超高温多重消毒,可放心使用”的餐具,不少是从苍蝇乱飞的简陋车间里生产出来的。

  看完这则新闻,再想到自己“十一”黄金周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在外就餐,使用所谓的“消毒餐具”,内心顿感纠结,纠结到胃疼。这种感觉,大概跟吞了一只苍蝇一样令人恶心。

  不过,比使用可能不卫生的餐具更令人恶心的,是这些无良商家的无耻行径。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勾画出这些“黑作坊”的经营之道:一个小老板,在偏僻之地租间平房,再雇上七八个工人,一家标榜“消毒”、实则完全不消毒,甚至是在制造病毒的餐具配送企业,就堂而皇之地宣告成立,然后再借助低廉的价格和一些饭店的利欲熏心,击退正规公司夺取市场。

  于是,在污水横流、苍蝇乱飞之地“消毒”的餐具,就堂而皇之地摆上了餐桌,同时堂而皇之地收费1元。黑作坊与小饭店坐地分赃、实现“双赢”。至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身体健康,完全被他们弃之一旁,成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

  事实上,一元消毒餐具走上餐桌,曾经一度饱受质疑。饭店既然开门纳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就是其法定义务,根本无权再向消费者收费。但出于“花钱图个干净”心理,多数消费者通常都不愿与饭店计较,而是选择了痛快付费。不料对于消费者的宽容之举,无良商家不但不投桃报李,反倒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将他人的大度之举,转化为自己昧着良心的攫财之道。令人不得不感叹,无商不奸,莫过于此。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义愤填膺,去指责黑作坊的无良和小饭店的贪心。不过,单纯的指责,于事无补。我们更应提出的疑问是:被称为“霸王条款”的一元消费餐具,为何一直无法走下餐桌?消毒餐具行业如此混乱,究竟谁来监管?那些不但不消毒,反而在制造病毒的“黑作坊”,究竟谁来给他们消毒?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各地对于餐具消毒行业,还没有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范,餐具消毒企业的卫生监管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的缺失,当是造成餐具消毒行业混乱无序、黑幕重重的根源。

  如今既然黑幕已经拉开,而且事关广大群众卫生安全,职能部门必须行动起来,以有效的制度完善与切实的制度监管,来涤荡这个行业背后的污垢浊流,还人民群众一个干干净净的餐桌。

banquan26.jpeg

相关照片来源互联网

 

  市场竞争无序 消毒餐具行业发展急需国家标准

  记者采访一餐馆的负责人时,他一语道破天机。他说,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好说谁的碗干净、谁的碗不干净,因为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行业国家标准,有的只是地方标准,只能说餐具清洗、消毒是个“良心活”。他说,以自己的公司为例,经过反复的试验得出结论:水温在80°C以上,清洗出的碗拿去送检就能达到有关的标准,但按照规定,其实应该用100°C的沸水清洗。再如,相关单位并没有对清洗碗时所使用的84消毒液、洗洁精等的剂量进行强制规定,因此放多放少完全取决于各企业自身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该行业发展至今,在国内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可是时至2008年底餐具清洗消毒行业既无国家标准,又无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以我省为例,卫生监督部门只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下发《甘肃省集中式餐具消毒生产企业卫生管理规范》进行行业监管,而各企业也只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无论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急需有一个标准对该行业的生产流程及产品质量作出规范。

  有资料显示,由于各消毒企业规模和消毒能力的差别,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消毒企业设备基本由几大厂家提供,以第一代生产线居多,到目前为止,部分消毒企业出现了基础设施老化和更新不足的问题。二是消毒企业因其技术含量低,投资成本不高,全市消毒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呈现出相对饱和的发展趋势。因受市场份额的限制,原材料、人工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企业产量、利润下滑,企业间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少数企业在消毒操作过程中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给食品安全造成了重大隐患。部分企业设施老化、破损严重,未设自检实验室,自检工作不到位,产品质控存在漏洞。三是部分消毒餐具的使用单位存在重复使用消毒餐具(“洗黑碗”)的现象。四是消毒企业使用的设备缺乏相应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各企业制造的设备,从材质、性能、参数上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关键参数,如水压、温度、速率不明确,给违规操作留下了可乘之机。

  由于我国众多餐馆已经开始推广使用消毒餐具,并且有的饭店还是强制顾客使用。关于消毒餐具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不断追踪,不时有消毒餐具产品卫生安全堪忧的报道见诸报端。

  消毒餐具行业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只是最近这些年才如雨后春笋爆发,目前全国规模已经很大,几乎每个城市包括县城都有消毒餐具企业,但行标或国标的缺失也带来了行业发展的无序和产品质量的鱼龙混杂。

  专家认为,在日前出台行标或国家标准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各地依据当地消毒餐具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地方标准,不失为规范消毒餐具行业发展的一个好选择。

 

  北京餐具集中消毒标准将出台

  合格企业将实行备案制度

  一次性消毒餐具到底由谁来监管呢?何时制定出台行业标准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市卫生监督所郭子侠副所长,他介绍说,本市一次性消毒餐具是从2007年开始逐步推广使用的。目前,有营业执照的消毒餐具生产企业有100余家。生产企业尚无行业标准,管理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

  但他同时透露,这种状况将很快得到改观。今年9月份,市政府已经明确:一次性消毒餐具的生产企业由市卫生部门监管,将对消毒餐具的生产、流通、消费使用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去年12月12日,市卫生局起草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企业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该文件在市质监局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卫生规范》较详细地对消毒餐具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环境、设备、生产日期、保质期、服务电话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郭所长还透露,卫生部门将对全市的消毒餐具生产企业实行备案制,经检测合格的企业将上网进行公示,有利于各餐馆、餐厅公开选择合格、正规的一次性消毒餐具,对消费者负责。即日起卫生监督机构将对全市餐具集中消毒企业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他同时希望广大消费者及时向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举报不合格的一次性餐具非法生产和使用行为,他们将依法严厉查处,确实保护好消费者利益。

  中国有两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和“病从口入”,餐饮安全之重要,勿庸多言。但从苏丹红、地沟油,再到反复使用的火锅底料,屡屡曝出的餐饮业丑闻,已让很多消费者如惊弓之鸟。此次消毒餐具问题的曝光,再次撕开了餐饮行业的一重黑幕,对于消费者千疮百孔的心理防线,也无异于再一次的冰冷洞穿,希望即将出台的餐具集中消毒标准能够抹去消费者心中的疑云,还大家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