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陈赛娟(Saijuan Chen)院士及同事们,近日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通讯文章,介绍了研究组12年以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砷滞留,和慢性不良反应的随访结果。

  白血病是目前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在四十岁以下男性、二十岁以下的女性中,白血病的死亡率占据了恶性肿瘤排名的首位。其中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为代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其危险性更是难以想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AP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化疗,5年的无病生存期,国外报道在30%左右,国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疗法,只能达到10%左右。再加上这种白血病的细胞里有一些促凝物质,往往一经化疗,细胞溶解就会释放促凝物质,可能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出血。一旦出血发生在颅脑,就会危及生命。

  陈赛娟院士研究组为阐明APL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机理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他们提出“协同靶向治疗”,即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前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没有化疗的副作用,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