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JEA 0001-2023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Accounting Methodology and Reporting Guidelines for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Projects


标准号
T/BJEA 0001-2023
发布
2023年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当前最新
T/BJEA 0001-2023
 
 
适用范围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核算与报告工作流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核算要尽力做到全面准确透明,减排量计算要遵循流程,循序渐进,才能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 全流程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和报告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CCUS项目识别及项目工艺流程分析; (2)项目核算边界和基准线情景确定; (3)项目和基准线情景的排放源识别,温室气体排放类型确定; (4)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具体包括: a)根据排放源和温室气体种类,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 b)选择与获取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生产数据、活动数据以及排放因子数据; c)分别计算CCUS项目和基准线情景的排放量; d)计算与汇总项目和基准线情景的温室气体排放; e)计算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5)核算工作质量保证:项目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 (6)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报告编写。  项目边界和基准线情景的确定 开展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核算的重要前提是确定CCUS项目的核算边界,只有项目核算边界确定才能保证CCUS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不会遗漏或重复。基准线情景是一种假设的情景,是指在CCUS项目实施之前项目各个过程最可能发生的情景。基准线情景作为一个参考案例,用以定量地比较与CCUS项目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得出净减排量。 项目核算边界和基准线情景的确定主要用于界定项目和基准线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种类,是选择计算公式和选择参数的基础。 项目的核算边界可依据CCUS项目涉及的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基准线情景应全面分析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CCUS项目可能存在情景。 排放源与温室气体种类识别 在确定项目核算边界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入分析项目涉及的捕集过程、运输过程、驱油封存过程以及地质封存过程的工艺流程,基于碳源流的识别情况分别确定项目各个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根据项目各个过程涉及的生产活动和设施类型识别应进行核算和报告的排放源和温室气体种类。在确定项目基准线情景的基础上,识别纳入基准线情景的各类排放源和温室气体种类。 参照《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通则》,核算的温室气体范围宜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 (PFCs)、六氟化硫 (SF6) 和三氟化氮 (NF3)。对于CCUS项目,应根据项目各个过程的实际生产活动以及对应基准线情景的实际排放情况确定对应的温室气体种类。 核算方法确定 应选择能得出准确、一致、可再现的结果的核算方法。优先按照国家、行业确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如果国家、行业无确定的核算方法,应在报告中对所采用的核算方法加以说明。如果核算方法有变化,应在报告中对变化进行说明,并解释变化原因。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计算法和实测法,计算法又分为排放因子法和物料衡算法。 排放因子法 (Emission-Factor Approach) 是IPCC提出的第一种碳排放估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依照碳排放清单列表,针对每一种排放源构造其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 (Emission Factor),以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乘积作为该排放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值。排放因子法是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碳排放核算方法。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公布的二十四个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及国家发布的发电、电网、镁冶炼、铝冶炼、钢铁生产、民用航空、平板玻璃、水泥生产、陶瓷生产和化工生产等十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多是基于排放因子法计算各个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物料衡算法 (Material-Balance Approach) 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输入物料中的含碳量减去输出物料中的含碳量进行计算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方法的优势是可反映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量,不仅能够区分各类设施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分辨单个和部分设备之间的区别;尤其当年际间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该种方法更为简便。缺点是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内的排放中间过程较多,容易出现系统误差,数据获取困难且不具权威性。 实测法 (Experiment Approach) 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或设备并采用相关技术文件中要求的方法测量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测量流量、温度、浓度等参数。实测法是基于排放源的现场实测基础数据,进行汇总从而得到相关碳排放量。该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地反应实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用实际测量法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时,能减少对排放源的假设。实测法可以分为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在线测量指要求安装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CEMS) 进行连续不断的测量,记录流量、浓度等参数,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提供参数的实时数据;离线测量指根据国家或者行业的标准进行手工测量,通过使用便携式仪器对排放物参数进行记录,并提供测量时间段内的排放量数据。在线测量准确程度依靠仪器的测量准确度,并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安装成本较高,需要运维企业提供驻厂服务进行定期维护;离线测量较为耗费人力,只能提供测量时间段内的排放数据,但是离线测量可以灵活使用精度更高的测量仪器进行实测企业排放量。 项目减排量核算 项目减排量核算包括基准线排放量计算、项目排放量计算和封存体泄漏排放计算。基准线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包含了来自项目捕集、驱油封存与地质封存过程对应的基准线排放。项目排放包含捕集、运输、驱油封存和地质封存各个过程产生的排放。项目封存体泄漏产生的排放包括盖层和断层泄漏排放和井筒泄漏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选择基于计算的方法时,若采用排放因子法,应对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和相关参数的选择及获取方式进行说明,采用检测值的参数,应提供检测说明。若采用物料平衡法,应对方法内容作相关说明。选择基于测量的方法时,应对测量实施操作进行说明,包括仪器选取、技术性能、安装位置和运行管理等。实测值需要提供测量设备的名称和型号、监测设备安装位置、监测频次、监测设备精度、监测设备校准频次、数据记录频次、数据缺失的处理方式、数据负责部门等信息。采用缺省值的要说明数据来源出处,保证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项目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 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中涉及到大量的参数和数据,项目实际减排量的计算均须依据这些参数和数据。其中部分参数是事先确定的,在核算期内不需要监测;部分数据需要在核算期内监测。需要妥善收集和管理这些数据,以保证减排量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不同核算方法得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项目业主应根据核算方法的不同,对活动水平数据、相关参数和测量参数等进行监测。 采用计算的方法时,项目业主应对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参数进行监测。活动水平数据的监测主要包括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量、产品或半成品产出量的监测,其数据选取优先序为生产系统记录的实际运行数据、购销存台账或结算凭证上的数据、相关技术文件或铭牌规定的额定值。活动水平数据测量仪器的标准应符合GB 17167的相关规定,并确保在有效的检验周期内。 采用实测的方法时,项目业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浓度或体积进行监测,可采用实时监测或其它方式。项目活动水平数据、相关参数按优先序获取,只有当前面优先级的数据无法获取时,才能使用后面来源的数据,在之后各个核算年度的获取优先序不应降低。 为保证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核算准确可靠,本标准要求项目业主采取以下措施对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进行质量控制。 1)建立完整的温室气体信息体系 温室气体信息体系需明确监测及报告的负责部门及其职责。制定相关工作手册,明确各环节具体工作要求,制定数据管理程序、工作时间节点等。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工作。 2)对数据进行复查和验证 根据管理要求,监测及报告数据需要经过交叉核对且能随时复查。例如燃煤的使用量可以通过采购发票和皮带秤监测数据进行交叉校核,净购入电力数据可采用抄表数据和发票结算数据进行交叉校核。复查可采用纵向方法和横向方法。纵向方法即对不同年度的数据进行比较,包括年度排放数据的比较,生产活动变化的比较和工艺过程变化的比较等。横向方法即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较,包括采购数据、库存数据(基于报告期内的库存信息)、消耗数据间的比较,不同来源(如检测、行业方法和文献等)的相关参数间比较和不同核算方法间结果的比较等。 3)定期对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仪器/表进行维护管理 监测仪器达到使用期限或者当仪器不满足监测要求时,项目业主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对该测量仪器进行设计、测试、控制、维护和记录,以确保数据处理过程准确可靠。 4)采用缺省值的情况 本指南要求相关参数有能力实测的要进行实测,不能实测的相关参数采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相关参数值核算其排放量。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报告 项目业主应编制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报告,并使目标客户可获取。报告应指明约定用途和目标客户,确保格式和内容与需求相一致。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报告内容包含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核算边界及排放源识别、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基准线情景及排放源识别、基准线温室气体排放量,封存体泄漏排放量,活动水平及排放因子数据来源、生产相关信息、其它希望说明的情况、真实性声明。

T/BJEA 0001-2023相似标准


推荐

排放的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组织均开展排放标准研究,制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排量化、温室气体核算、评估报告标准体系。...

二氧化碳利用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出台

尽管CCUS 技术二氧化碳效果非常显著,但环境安全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013 年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利用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推动环境标准规范制定”等要求。...

计量是双发展的“度量衡”

打造多维度温室气体检测网络 利用封存(CCUS)技术是国家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CCUS技术涉及、储运、地质封存利用,具有技术链条长,直接排量大的特点,CCUS量化核查是量化评估CCUS效果的直接保证,是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中和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温室气体测量方法包括涉及大气、污染源温室气体浓度检测方法,以及涉及汇监测的通量检测方法等。...

技术分享丨微谱二氧化碳性能评价方案,为企业双保驾护航

在企业常规排放的多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2014):1970-2010年期间,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增量的约78%,无疑是温室气体的主要贡献者,因此也是的重点目标。...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