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65-1998
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Technical operation rules for production of "three-line" original seed of indica hybrid rice


 

 

非常抱歉,我们暂时无法提供预览,您可以试试: 免费下载 DB34/T 165-1998 前三页,或者稍后再访问。

您也可以尝试购买此标准,
点击右侧 “立即购买” 按钮开始采购(由第三方提供)。

 

标准号
DB34/T 165-1998
发布
1998年
发布单位
安徽省标准
当前最新
DB34/T 165-1998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原种生产的基地选择、隔离条件、生产程序和操作技术。本标准适用于籼型“三西”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原种生产。

DB34/T 165-1998相似标准


推荐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雄性不育保持和雄性不育恢复的“”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用于繁殖不育,恢复用于给不育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中国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前沿研究丨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

法是通过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雄性不育保持和雄性不育恢复的“”配套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用于繁殖不育,恢复用于给不育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种子[图1(a)]。中国杂交水稻于1973年成功实现“”配套,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经典方法。“杂交水稻”于1981年获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张启发:杂交水稻的辉煌50年 |《科学通报》隆重推出纪念专辑

1973年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其后的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系列研究,为两杂交稻的培育提供了前景,于1989年首个两杂交稻培育成功。在我国杂交稻的育种和生产中呈现出多种“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体系并存,杂与粳杂共荣,与两争辉, 是世界作物育种历史上不可多见的繁荣景象。...

英雄与江湖:大陆杂交水稻科研人物志

1987年7月,李必湖的助手邓华凤在安江农校籼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随后在李指导下,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温敏核雄性不育——安农S-1,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技术鉴定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依靠“安农S-1”,1994年两杂交水稻得以宣告成功。两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湖南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周广洽功不可没,现年83岁的周1976年开始同袁隆平的团队合作。...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