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 G.703-2001
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系列G:传输系统和介质、数字系统及网络数字终端设备.通用研究组15.勘误表1

Physical/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erarchical Digital Interfaces -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 Digital Terminal Equipments - General Study Group 15; Erratum 1: Covering Note: 07/20/2005


ITU-T G.703-2001 发布历史

ITU-T G.703-2001由国际电信联盟 IX-ITU 发布于 2001。

ITU-T G.703-2001 在中国标准分类中归属于: L78 数据通信,在国际标准分类中归属于: 35.200 接口和互连设备。

 

本建议书提供了分级比特率下接口的推荐物理和电气特性,如 ITU-T 建议书所述。 G.702 (PDH) 和 G.707 (SDH),使数字网络组件(数字部分、复用设备、交换机)互连,形成国际数字链路或连接。本建议书中给出的特性应适用于新设备(部件)的设计。注 1 – 非分级比特率的接口特性,除了由 1544 kbit/s 或 2048 kbit/s 接口传送的 n × 64 kbit/s 接口以及北美分级中的 3152 kbit/s 接口之外,均在各自的设备推荐。注 2 – 本建议书中包含的抖动规范旨在应用于国际互连点。注 3 — 第 5 节至第 12 节中描述的接口对应于 ITU-R Rec. 12 中推荐的互连端口 T(输出端口)和 T'(输入端口)。 F.596-1(数字无线电中继系统的互连)。注 4 – 对于通过 2048 kbit/s 体系规定的复用设备路由的比特率为 n × 64 kbit/s(n = 2 至 31)的信号,接口应具有与第 9 节中规定的 2048 kbit/s 接口。对于通过 1544 kbit/s 体系规定的复用设备路由的比特率为 n × 64 kbit/s(n = 2 至 23)的信号,该接口应具有与第 5 节中规定的 1544 kbit/s 接口相同的物理/电气特性。 注 5 – 本建议书中包含的规范仅与物理接口相关(即表征线路代码和输入/输出设备接口);特别是,所要求的频率容差并不意味着整体设备性能,这可能是由针对特定网络/设备应用的建议书中更严格的要求(例如 ITU-T G.813 和 G.783 建议书)驱动的。 2 参考文献

标准号
ITU-T G.703-2001
发布
2001年
发布单位
国际电信联盟
 
 
代替标准
ITU-T G.703-2016

ITU-T G.703-2001相似标准


推荐

专家观点 | “数字技术+电力业务”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5G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发展方向,将为数字电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电力通信网“最后一公里”无线通信接入提供更优解决方案。5G网络以其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超大规模连接特性优势,以及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两大核心能力,可更好地满足数字电网业务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需求,推动电力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发展。在云侧,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李立浧院士:面向智慧能源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及其应用

(二)面向智慧能源系统数字孪生架构特点结合数字孪生通用架构,本文给出了数字孪生在智慧能源系统架构,针对智慧能源系统特点该架构分为五部分(见图 1):物理层、数据层、机理层、表现层交互层。...

连接一切:5G时代万物互联网

一是运用5G网络技术减低万物互联网数据传输时延:端到端时延可以降低到4G网络1/10或1/5,达到毫秒级水平,业务时延小于5ms。二是运用边缘计算实现计算资源适当下沉,让边缘数据在本地缓存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处理时延。...

武器装备系统数字孪生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孪生研究提出数字孪生是基于物理实体、虚拟模型、孪生数据、服务交互连接五维模型综合体,通过多维虚拟模型融合数据双向驱动虚实闭环交互,实现监控、仿真、评估、预测、优化、控制等功能服务应用需求。综合来看,数字孪生物理实体可以是万事万物,通过数字孪生对物理实体进行展现、分析、预测、优化,从而实现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运用价值最大化。...


谁引用了ITU-T G.703-2001 更多引用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