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M F1383-11
断续接触条件下防护服材料抗液体或气体渗透的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Permeation of Liquids and Gases through Protective Clothing Materials under Conditions of Intermittent Contact


标准号
ASTM F1383-11
发布
2011年
发布单位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替代标准
ASTM F1383-12
当前最新
ASTM F1383-20
 
 
引用标准
ASTM D1777 ASTM D471 ASTM D543 ASTM D751 ASTM E105 ASTM E171 ASTM E177 ASTM E691 ASTM F1001 ASTM F1194 ASTM F1407 ASTM F1494 ASTM F739 ASTM F903 ISO 6529
适用范围
该测试方法用于在测试化学品与样本间歇接触的情况下测量防护服样本的化学渗透率。在许多应用中,防护服会间歇性地接触化学品,而不是像测试方法 F739 那样连续接触。该测试方法通常用于评估防护服成品和防护服候选材料的扁平样本。防护服成品包括手套、护臂、围裙、套装、帽子、靴子、呼吸器等。短语“成品样本”涵盖接缝或其他不连续区域以及防护服物品的通常连续区域。在某些情况下,比较间歇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渗透行为与连续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渗透行为可能很有趣。建议使用测试方法 F739 在测试化学品与服装样本持续接触的条件下测量渗透性。突破检测时间、标准化突破时间和累积渗透是衡量服装材料作为测试化学品屏障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此类信息用于在选择危险化学品防护服装的过程中比较服装材料。长突破检测时间和标准化突破时间以及低累积渗透是更好屏障的特征。注释 18212;目前,尚无关于可接受的皮肤接触水平的定量信息。因此,使用该测试方法获得的数据不能用于推断安全暴露水平。测试方法检测低渗透率或测试化学品渗透量的灵敏度由以下因素的组合决定:(1) 所选的分析技术和收集系统,以及 (2) 材料样本面积与收集介质体积的比率或流量。所采用的分析技术应能够测量收集介质中测试化学品的浓度,其浓度等于或低于 3.1.15 中规定的标准化突破时间值的水平。通常,渗透测试需要测量多个数量级的测试化学品浓度,需要在测试过程中调整样品收集体积或浓度/稀释度,或分析仪器设置。材料样本面积与收集介质体积或流速的较高比率允许更早地检测渗透,因为相对于以较低比率出现的那些,在给定时间段内将在收集介质中产生较高浓度的测试化学品。开环系统的灵敏度由其最小可检测渗透率来表征。附录 X1 中介绍了确定该值的方法。闭环系统的灵敏度由其最小可检测渗透质量来表征。使用不同渗透测试系统进行的测试结果的比较需要有关测试单元、程序、接触和吹扫时间以及分析技术的具体信息。从闭环和开环测试获得的结果可能无法直接比较。指南中给出了一组推荐用于渗透测试的化学品

ASTM F1383-11相似标准


推荐

国内对热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

因为在不同使用条件下, 对人体造成伤害热源有多种形式,如:火焰、接触热、辐射热、火花和熔融金属喷射物、高温气体和热蒸气、电弧所产生高热,因此对热防护性能要求也不同。同时, 热防护性能也与热源热量传递方式有关。通常, 热量传递方式有热对流、热传递、热辐射以及以上两种三种方式结合。所以,在热防护服实际应用中 ,针对不同使用目的和使用环境, 热防护服应具有不同热防护性能。...

防护服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探讨

),EN 368(防护服液体渗透性能测试方法)等。   ...

防护服隔热防护性能测试方法及皮肤烧伤度评价准则1

在热防护服阻燃性能测试中,我国借鉴国外同类标准,采用垂直法进行测试和评价,即测定织物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和损毁长度等指标。同时,我国还制定了《热防护织物防热性能、融溶金属冲击性能测定》国家标准。在公安部《消防员防护服、隔热服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行业标准中,制订了防护服辐射热渗透性能试验方法。    ...

解读 | 重点国家地区医用防护服标准

按照针对防护物体不同,欧标防护服分为6类TYPE:TYPE 1及TYPE 2类针对气体级防护、TYPE 3/4/6针对液体防护、TYPE 5针对固体及气溶胶颗粒防护及衣服撕扯强度。欧标防护服合成血液渗透测试参照标ISO 16603。该标准将防护服合成液渗透测试等级分为6级,6级最高。ISO 16603第2级(CLASS 2)和中国国标的级致,均为1.75kPa。...


谁引用了ASTM F1383-11 更多引用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